“電影是我們重要的創意產業。電影發展委員會已就電影業的發展策略向政府提交報告。該報告其中一項建議,是成立一個新的基金,幫助解決電影製作的融資和人才缺乏問題。我已為此預留三億元。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會就該基金的具體運作,徵詢即將成立的電影發展局的意見。”
(摘自香港特區政府《二OO七至O八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
港人劉偉強、麥兆輝聯合編導的《無間道》獲荷里活垂青,改編成《The Departed》輕取奧斯卡桂冠,重新引發香港對當年港產片“風光歲月”的緬懷,憧憬推動香港電影重新起飛,甚至連政府也在剛公佈的O七/O八年度預算案中有所回應。
香港電影七、八十年代如日中天,橫掃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不過,九十年代以來港片日漸疲軟,相信除了融資開戲的難度日益提升之外,還有體制性問題:盜版猖獗、贏利渠道狹窄、進軍内地的文化與制度衝突,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缺乏。“人才”,除了專業編劇、導演、攝影、製片這些電影製作人外,如何培養有品位、有欣賞力的觀衆,也是電影工業“固本培元”的根源所在。而如何增加社會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如何讓觀衆、電影人具備更宏觀的視野、更廣闊的心胸,相信政府在豪爽揮筆簽出支票之外,還有更多地方應該投入心力吧?
如何扶持電影工業,香港政府撓破頭皮,預留三億元成立基金已屬誠意之作。不過,世事總出人意料:拍來拍去,香港電影還是黑幫、警匪片最拿手,無他,只因創作素材源源不絕。想不到被唾棄的黑社會,倒成了推動香港電影走向世界的内在動力。前車可鑒,肯花四十四億辦運動會的澳門政府會否出手“扶持” 八字尚無一撇的澳門電影尚未可知,不過,現成大把“賭、貪、黃”的社會素材,倒不知有無機會引領澳門電影衝擊一下奧斯卡?
(“文化思考”系列‧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