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澳門文化中心)
來自日本的飛行船劇團將英倫經典故事《金銀島》搬上舞臺,新春期間在澳門舉行世界首演。一句中文也不曉的日本兒童劇團混合英國小説與澳港配音演員,發揮了“1加1大於2”的魔力,輕易俘虜無論文化還是語言都截然不同的澳門小朋友的心。其所帶來的啓示,是否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澳門近年雖然也偶然出現過一些兒童舞臺劇,比如:《乘著音樂的翅膀飛翔-安徒生童話創作音樂會》(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06年1月),《我愛放屁姑娘》(婆仔屋藝術空間,2005年8月)等等,但創演規模、舞臺製作均不成氣候,更沒有形成經常性兒童戲劇的創演制度或環境。
人口只有一百萬的瑞典首府斯德哥爾摩,卻擁有八座完善的專業級兒童劇場。臺北市五個兒童劇團於1996年組成「臺北市兒童戲劇協會」,透過當局支持和劇團合作,迄今成員劇團已發展到十個,2000年舉辦演出八百多場,觀演人數更近百萬人次。至於香港,不包括多個兒童劇團的經常性演出,政府康文署每年暑期更定期舉辦六星期的“國際綜藝合家歡”,為香港兒童、青少年、家長提供健康富教育意義的藝術表演,2006年就舉辦了四百多項活動,吸引約十八萬人次參加,平均入座率超過九成。反觀澳門,不要說兒童劇場或專業兒童劇團,近年經濟一片暢旺的澳門,甚至沒有一座可讓小朋友輕鬆嬉鬧一番的兒童公園。
澳門幾乎一片空白的兒童戲劇,固然暴露了政府在兒童藝術培育方面的短視和疏忽,但更主要的責任,也許還是要落在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們的肩膀上。兒童劇團的財政壓力相對較輕,這筆帳其實很容易算:一個兒童觀衆起碼有幾個“護衛”陪伴,因此,抓住一個“兒童”觀衆就等於抓住了數個“購票”觀衆(還未計算其他周邊產品銷售的收入),票房自然差不到哪裏去。相對而言,兒童劇也不要求“大卡士、大明星”,甚至也不太需要宣傳炒作,在“兒童藝術教育”的理念下,家長也樂意陪小朋友走進劇場。事實上,不論澳門還是臨近地區,近年觀察所得,兒童劇上演往往都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那麽,澳門兒童劇創作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兒童劇要求創演者回到劇場的基本點:講故事。雖然兒童劇講求淺顯易懂,但並不代表兒童劇對創作要求不高,恰恰相反,由於兒童的反應非常直接,更要求創演者從兒童角度思考,不但講一個好故事,還要講好一個故事,對音樂、歌曲、多媒體、服裝、道具的要求也不低,這一切都需要專業而富經驗的創作團隊,對業餘特色濃重的澳門戲劇工作者來講,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另外,本地旨在“自己過癮”的自娛自樂式演出風氣,也是形成兒童劇創演遲緩不前的因素。
培植澳門的兒童劇創作力量,更要從制度化的大環境著眼:小型兒童劇創演機會、學校巡迴的演出機會,政府不但應對藝術創作者“授之以漁”,最重要的,是打造出利於兒童劇團(及其他藝術工作者或團體)存活的環境,因此,兒童劇團的資助方向與政策、兒童藝術教育的具體措施、還有兒童節目的表演場地安排、經常性的演出機會和制度化的創作扶持,澳門政府今後會不會在這方面有所作爲,與藝術工作者一起開創屬於澳門兒童劇的一片天空,讓我們拭目以待。
澳門近年雖然也偶然出現過一些兒童舞臺劇,比如:《乘著音樂的翅膀飛翔-安徒生童話創作音樂會》(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06年1月),《我愛放屁姑娘》(婆仔屋藝術空間,2005年8月)等等,但創演規模、舞臺製作均不成氣候,更沒有形成經常性兒童戲劇的創演制度或環境。
人口只有一百萬的瑞典首府斯德哥爾摩,卻擁有八座完善的專業級兒童劇場。臺北市五個兒童劇團於1996年組成「臺北市兒童戲劇協會」,透過當局支持和劇團合作,迄今成員劇團已發展到十個,2000年舉辦演出八百多場,觀演人數更近百萬人次。至於香港,不包括多個兒童劇團的經常性演出,政府康文署每年暑期更定期舉辦六星期的“國際綜藝合家歡”,為香港兒童、青少年、家長提供健康富教育意義的藝術表演,2006年就舉辦了四百多項活動,吸引約十八萬人次參加,平均入座率超過九成。反觀澳門,不要說兒童劇場或專業兒童劇團,近年經濟一片暢旺的澳門,甚至沒有一座可讓小朋友輕鬆嬉鬧一番的兒童公園。
澳門幾乎一片空白的兒童戲劇,固然暴露了政府在兒童藝術培育方面的短視和疏忽,但更主要的責任,也許還是要落在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們的肩膀上。兒童劇團的財政壓力相對較輕,這筆帳其實很容易算:一個兒童觀衆起碼有幾個“護衛”陪伴,因此,抓住一個“兒童”觀衆就等於抓住了數個“購票”觀衆(還未計算其他周邊產品銷售的收入),票房自然差不到哪裏去。相對而言,兒童劇也不要求“大卡士、大明星”,甚至也不太需要宣傳炒作,在“兒童藝術教育”的理念下,家長也樂意陪小朋友走進劇場。事實上,不論澳門還是臨近地區,近年觀察所得,兒童劇上演往往都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那麽,澳門兒童劇創作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兒童劇要求創演者回到劇場的基本點:講故事。雖然兒童劇講求淺顯易懂,但並不代表兒童劇對創作要求不高,恰恰相反,由於兒童的反應非常直接,更要求創演者從兒童角度思考,不但講一個好故事,還要講好一個故事,對音樂、歌曲、多媒體、服裝、道具的要求也不低,這一切都需要專業而富經驗的創作團隊,對業餘特色濃重的澳門戲劇工作者來講,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另外,本地旨在“自己過癮”的自娛自樂式演出風氣,也是形成兒童劇創演遲緩不前的因素。
培植澳門的兒童劇創作力量,更要從制度化的大環境著眼:小型兒童劇創演機會、學校巡迴的演出機會,政府不但應對藝術創作者“授之以漁”,最重要的,是打造出利於兒童劇團(及其他藝術工作者或團體)存活的環境,因此,兒童劇團的資助方向與政策、兒童藝術教育的具體措施、還有兒童節目的表演場地安排、經常性的演出機會和制度化的創作扶持,澳門政府今後會不會在這方面有所作爲,與藝術工作者一起開創屬於澳門兒童劇的一片天空,讓我們拭目以待。
(刊於2007年3月8日《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