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斷章寫意】文化外交

“……長期從事中國對外形象“包裝”的原中國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啓正表示:“文化無國界,只要“你懂我的心”就會產生魅力。我那讀高中的女兒,通過訪問日本和寄宿民宿,對日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作爲公共外交,中國重視不夠,確實有許多地方應該引起反思。”(摘自“推動中日友好從中囯娃娃開始”,2006年11月5日號《亞洲週刊》)


日本憑藉自以爲豪的“文化軟實力”向中國發起新一輪爭奪青少年的柔性滲透戰。從O六年開始推出“日中二十一世紀交流事業”計劃,每年邀請一千一百名中國高中生訪問日本,讓處於成長期的中國未來一代“百聞不如一見”地認識日本,留下美好印象。

結果如何?許多參與該計劃的中國年輕人都改變了原來對日本的不良觀感,日本人嚴謹、有禮的作風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來自上海的高二女生李娜是班上的尖子,操一口流利英語的她原打算畢業赴美留學,經過日本之行後,竟改變初衷,將日本納入自己人生規劃的重要一站。

文化作爲外交手段,當然不在於它在政治談判桌或商業簽約台上的冠冕堂皇。許多時候,文化,在國與國的互相認識與交往中,時時刻刻都在發揮看不見的“柔性”力量。正如不論中國在“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的宣傳包裝上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也不管中國修建多少令人瞠目結舌的運動場館、叫喊多麽漂亮的口號,日前國奧隊在英國綠茵場上的一齣“功夫足球”,足以讓這一切瞬間化爲烏有。

在文化競爭的核心層面,不是你死我活的爭鬥,而是人心教化的柔性感召。真正的文化外交,不能還停留在講門面包裝的硬性宣傳思維,而當建立在務實深耕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上,就像人一樣:“相由心生”,靠“扮嘢”來顯示自己有多麽了不起的時代,應該劃上句號了。

(“文化思考”系列‧五)

刊於2007年2月22日《澳門日報》副刊 "新園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