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5日星期一

借書的朋友

《雲空行》是自己喜歡的作家--張草的早期系列作品。數年前在“悅書房”看見一套,抽了一本回家,結果,自己和太太越看越喜歡,決定回去把剩下的也全數買下,不料,到了書店,發現剩下的書都被人買走了,心中好生懊惱,灰頭土臉地回到家,赫然發現那幾本書已經在家中安坐等我--原來是太座(當時的女友)也喜歡的緊,悉數買了回來。那一份失而復得的驚喜,今天仍然記憶猶新。

近日,太太把《雲空行》系列中的一本《人頭斬》借給了公司的同事,同事看完沒有直接歸還,又自作主張地交到了另一個同事手裏,那個同事拿了書,卻並不珍惜,好好的書,被她家裏的小孩子一輪折磨:水浸加上折頁,看見“它”時已不似“書”形。然而,轉手外借的那個事不關己,毀了書的那個又下巴輕輕,書是太太借出去的,我不好說什麽,但相信,我們兩個的心痛,真是一點也不輕。

鍛煉完EQ之後自我檢討,如果是我,會怎麽做?首先,當然不會不經原主人的同意,擅自將書再向外轉借,其次,如果真是不小心弄壞,當然是不動聲色地第一時間去書店搜尋一本同樣的,然後連弄壞的那本一併交還並誠心道歉,而如果書店裏找不到,就上網絡書店,或者去相熟的書店訂購,實在不行,只好硬着頭皮向朋友認錯,然後告訴對方自己已盡全力彌補。

以前,和朋友談起關於“識人”的話題,曾經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張中了三千萬的六合彩票、而又放心交給他去代領取獎金的人,一定是真朋友。然而,此一做法在現實中加以應用的可能性幾乎是零。而且就算這麽好彩,你有機會一試的話,恐怕也未必肯。所以,我推薦另一個認識朋友的方法,就是借書給他/她。從借到還,可以了解一個朋友的責任心和可靠性,如果遇上所借之書有遺失毀壞,從借書人的應對方法,更能看出一個人的真實品質。

小小一本書,一次看清楚兩個人,似乎是很劃算的交易,不過,仔細想想,我還是要回自己珍愛的書算了!

(P.S.如在港澳書店看見《人頭斬》的朋友,煩請在此告訴一聲,以便小弟補貨。感謝!)

2008年2月20日星期三

覆匿名者

匿名 提到...
你说得对, 澳门很可能被周边的地方同化了. 不过对我这个在澳门土生土长的人来说不是件开心的事情, 不是因为我不想融入祖国, 而是因为我不想澳门越来越"模糊"...

有时侯, 我们是不是对我们长大的地方太"敏感"呢?

覆匿名:

謝謝留言。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成長地方的變化與發展“很敏感”。這很正常,也很應該。

我認爲,澳門融入珠三角,在國家的版圖裏面扮演一個角色,這是大勢所趨,我相信,這在不太遙遠的將來必定會發生,但是,融合並不一定就代表消失自己,正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甚至重慶,成都,蘇州...每一個城市可以既有自己的性格和特色,而同時他們也可以是中國整體的一部分。

然而,在中國,還有更多的城市—那些我們聽了名字很陌生的城市、以及我們甚至連它們的名字也叫不出來的城市:那千篇一律的城市風貌,毫無特色的城市性格,無從說起的城市形象,都統統模糊在世人的眼光與印象之中,而如果澳門將來真的變成這堆“模糊”城市影像中的一個,對任何(澳門)人來説,都絕對不會是件開心的事情。

當然,作爲中國境内唯一的賭博城市,澳門的面目在很長一段時間(除非澳門禁賭,或中國另有城市開賭)應該都不至於變得“模糊”。但問題的核心卻在於:澳門人是否希望在別人眼裏的形象就是一個“賭城”呢?除了“賭”,現在澳門的城市形象已經讓人覺得很“模糊”了,而如何為澳門在“賭”之外建立新的、讓人認同與眼前一亮的“不模糊”形象,不正是所有土生土長澳門人面對的共同課題?

2008年2月12日星期二

大雪。上海

住所附近

街道一景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我在上海呆了兩個星期,本來還要轉往内地的其他城市會合朋友,不過遇上幾十年難見的雪災。機場時開時閉,電視,報紙上鋪天蓋地都是大雪給民衆帶來的困擾,於是最後改變行程,逃也似的返回澳門。記得小時候上課,因爲學校和家離得很遠,每天要轉兩次車加上步行,最少也要一個半小時,碰上大風雪天,更是苦不堪言,後來有了自行車,於是騎車上學,自由了不少,但在下雪的寒冷日子,在雪地裏面騎一個小時自行車也絕對不是什麽愉快地享受,可是很奇怪,自己當時並不覺得苦,現在回想一下,也覺得算是一份有趣的體驗。這些天,在上海的日子,一出門就想着房間裏面的暖氣,街上走了沒幾步又想鑽進咖啡館休息,找到了風味小吃,總嫌人多,嫌地方不幹淨。沒想到,如今,年紀大了,收入多了,條件好了,人,卻變得脆弱了,變得更喜歡抱怨了,看來,自己,該是時候改變一下了。


說起上海,真的讓人感覺充滿活力,看得出,這是一個年輕的城市,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城市,這是一個在迅速變革的城市,我幾乎可以想象:三五十年後,它成爲中國的“經濟心臟”,一個新的國際大都會,我也幾乎可以想象得到,自己的子女也許會重返這片土地,開創自己的天地,經歷一次中國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發展機遇。


關於澳門的未來,也許在三五十年後,就勢必被珠三角“同化”,所以,所謂“2048”的問題,其實不會存在,因爲中國的經濟會不斷發展,小小的澳門被“融化”將十分自然,讓我們來想象一下:到時候,澳門的主流貨幣可能是人民幣或港幣,大家懷揣著“長城”,“牡丹”卡,一個澳門人可能會在澳門上班,不過在中山,珠海,甚至廣州,番禺居住,每天達乘高速鐵路來澳門,下了班又回去吃飯,娛樂。在粵港澳的生活水準逐漸拉近的大趨勢下,香港,澳門,深圳,珠海,廣州這些地方的城市界限會越來越模糊,而澳門更會變成一個巨大主題公園式的城市,它的文化肌理,將會融入“華南”這個更加廣泛的概念。


老實説,對於這個未來,我一點也不抗拒,甚至,這也許是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結局。到時候,我也許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説不定,心血來潮,乾脆搬到上海去住了呢!不錯,在政治經濟大條件穩定的前提下,我真的看好上海,縂有一天,它,以及周邊的地區,甚至蘇州,南京這些城市,會聯合發展成一個超級大都市,甚至成爲亞洲的中心,也並非沒有可能,只不過,這些都會在遙遠的將來,起碼,我是看不到了。


上海將來可能會很好,可是,起碼在目前,我不會選擇它作爲我的城市。這幾天在上海的生活,更加堅定了我的這一想法,我想,惡劣的市民素質是令我卻步的主要原因,而昂貴和緊張的生活環境,也是讓我感到害怕的地方,我知道,今天在上海生活,哪怕你是百萬富翁,也真的會很辛苦,而如果這麽辛苦得過完自己生命中最年輕,最有活力的一段日子,又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