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en.(權力趨於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偉人幾乎常常都是壞人。)”譯自《Lord Acton》,Roland Hill著,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年5月12日出版
英國歷史學家艾克頓勳爵1887年寫給曼德爾•克萊頓主教的信中,說出那段讓後世振聾發聵的名言。1748年,啟蒙思想的先驅人物孟德斯鳩就曾在其《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明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
民主社會裏,人民與政府訂立社會契約:賦予政府權力,其條件是政府必須對人民負責。但現實裏,掌權者無可避免要面對公益和私利在他身上開展的拉鋸戰,其掌握的權力越大,公與私的角力越激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本性,加上巨大利益的誘惑,看不見、摸不著的“公益”往往在實實在在的“私利”面前敗下陣來。就算掌權者擁有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但整個龐大的公共權力機器,卻遠非個人道德意志所能掌控。
利益面前,道德的約束力往往變得微不足道。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只有體制的力量:首先,是法律機制,以憲政為基礎分配權力,依法治國。其次,是權力的制衡機制,分化權力及彼此間的監督與制約。然後,是開放的社會監督機制,如傳媒、輿論對權力進行制約。最後,還有“終極機制”:讓權力的真正擁有者(公民)透過選舉選出自己的“代理”(政府),用選票來給這個“僕人”打分。
澳門“世紀貪腐案”揭示的,當然不僅僅是一單貪污案件而已。更多的,它還暴露了澳門社會的體制弊端。事件當然會影響澳門的形象,但小城會否從“危”中尋“機”,利用機會反思事件背後隱藏的真正問題,還是但求儘快息事寧人,這可真是擺在澳門政府、還有澳門人民面前的一道嚴峻考題。
(刊於06年12月14日《澳門日報》副刊 / 新園地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