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斷章寫意‧反思民主之二十】運動場上的政治題



(圖片來源:新華網)


……他(喬良)認為中、美兩個體操大國的體操發展方式不同。中國採精英主義,即主力培訓高水準的專業運動員;美國的體操運動卻更為普及,主要由私人俱樂部培訓外,孩童參與卻不純為摘世界冠軍,而在全面鍛煉人身體每個部位肌肉;他還欣賞美國體敎結合。【摘自二○一二年八月四日香港《明報》】



美國選手Gabby Douglas倫奧一鳴驚人,成為奧運體操史上首位黑人冠軍,經媒體報道,大家才發現“美國奇蹟”的背後功臣原來是中國敎練——曾任中國國家體操隊副隊長、國際賽事中獲奬無數的喬良,九一年退役後移居美國執敎。比較中美兩地體育狀況,他說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一個講求精英主義,另一個較重全面普及。



“體育”二字被賦予濃厚政治意涵,金牌變成某種國家實力象徵,體育運動也非單純“友誼第一”的賽場競技那麼簡單。事實上,一國獲取奧運金牌的多少,不僅有關人口基數、選手資質,也確是一場國家之間的經濟、科技、制度的大比拼——有統計二○○○至二○○四年奧運備戰期間,中國共投入二百億(人民幣),即以當年中國獲三十二枚金牌計,每枚金牌成本約六億,這可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付得起的。但“金牌大國”的風光背後,另一串數字也令人憂心:據統計,中國目前約六成國民處於“亞健康”狀態,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只有總人口的三成左右,而在人均運動場地面積方面,中國的室內運動場所(0.014平方米)和室外運動場所(0.027平方米)人均面積遠低於發達國家……



中國“重精英、輕平民”的體育風氣折射到政治現實亦大同小異:官二代、富二代壟斷大部分政經資源,普羅民衆參與政治決策的機會和渠道少之又少。但若國家政治架構欠缺穩定民主根基、公民力量成長遭遇阻礙重重——或有不少論者推崇新加坡式“精英政治”作為中國未來政治模式的參照——那不管是國家的“政治體魄”還是國民的“個人體質”,恰如缺少運動機會和場地的中國現狀:當大量國民處於“亞健康”的現狀,多拿幾十枚金牌,能否讓中國因此變得更健康、更強壯?



(反思民主·二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