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澳門的書市結束了,和同期又要收門票,又要排隊的香港書展比起來,顯得有點無聲無息:香港書展昨日結束,總計入場人數創17年來新高。本年書展比往年延長一天,入場人數達76.35萬人,比去年多出11.8%,等於本港逾一成人口,人數是歷年之冠,因早上入場有10元門票優惠,令早上入場率比往年大升三成。本年書展中,作家參與的活動參加人數超過1萬人,數目亦比「非典型作家」,如明星活動等為多。反觀澳門,不但媒體的深度報道鮮見報端,政商名人的參與關注絕無僅有,閲讀話題的探討研究亦難以成事。賴以“賭”為生的澳門人,真的對“書(輸)”如此厭惡嗎?
香港書展的成功,還在於成功將“閲讀”話題帶起,僅看他們越辦越好的“講座活動”就知道了。其實,讀書,買書,平時也可以做,不用專門舉辦一個書展來搞,但是,讓民衆和這些與“寫作”,“閲讀”扯上關係的名家,大師,新進們見面,正是讓活動百花齊放,人人得益的關鍵所在。
我就奇怪:在搞運動會上大灑金錢毫不手軟,對一個游泳池旁邊的電子屏幕不惜花費千萬計以“力求完美”的政府,爲什麽不願意在“閲讀”上破費小小?政府可以請曼聯來和深圳隊踢波,爲什麽不可以請于丹,易中天,金庸,倪匡來澳門開講座呢?
(二)
和大多數《哈利波特》迷一樣,我在全球公售當天就馬上買了一本《哈7》回家“開飯”。雖然自己從《哈1》開始已在看這本書,但說老實話,我卻並非一個忠實的“哈迷”,“哈風”最讓我佩服的,是它不但讓無數青少年投入閲讀,更將“閲讀”變成一件“至潮至IN”的事情。
其實,我很認同早前倪匡對媒體說“《哈》所描繪的世界,中國的還珠樓主早就作過了”,不錯,中國的文學魔幻世界,比起《哈》系列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要說還珠的《蜀山劍俠傳》,就是早已說爛了的《西遊記》,裏面又是一個怎樣豐富離奇的世界?可惜,中國文學和它承載的數千年文化,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傳承危機:今年以兒童圖書、實用書和流行讀物類最暢銷,早前被看高一線的投資書籍,市民多購買若干名家著作,整體銷情並不理想。其中以《哈利波特》的銷情最佳,中國四大名著及純文學書籍則甚少捧場客,要以蝕本價傾銷。
我認爲,不怪讀者,要怪作者,爲什麽沒有人能再寫出《聊齋》《西遊》?金庸的東西以前被傳統文學認爲是“小道”,算不得“大文章”,後來他跑到浙大教書,還被所謂的“文人”們抵制,最後乾脆去英國做學問了。而倪匡的《衛斯理》系列,我認爲是沒有受到客觀公正的待遇的,雖然我認爲這系列作品也存在“粗糙”的缺陷,但《哈》系列的文字不也被抨擊“用字庸俗,形容詞太多”嗎?在我而言,《衛斯理》系列是一系列偉大的作品,它對閲讀的推動不下於四大名著,起碼,和身邊的一些朋友聊起來,沒看過四大名著的不少,沒看過衛斯理的卻不多。
文章,不一定要全部“求大道”,有的時候,好玩,好看的東西,我們也應該積極肯定,大力推介。中國文學背上負載的東西,實在太沉重了,而這些東西,有一天是會把中國人壓垮的--精神上。
2 則留言:
好文章,暢快。
thanks a lo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