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管理學院培訓顧問馬永基指出,本地飮食業者經營態度較為安逸,祇要食品暢銷,可兩三年不作調整、不注重產品生命周期,結果客人光顧次數逐漸減少;日本經營者則富有不斷改良的精神,對店舖有要求,一旦發覺客人光顧頻密度減少,就會改良食品,加入更多新菜式,吸引客源。(摘自2007年7月2日《澳門日報》,“日人求變澳人安逸”)
地小人多的日本資源有限,四周更是中國、俄羅斯這樣的歷史深厚、幅員廣闊、人多勢衆的大國。所以,日本國民幾乎天生就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這種不安促使他們不斷求變。結果?小小日本在經濟、科技方面突飛猛進,成爲世界各國也不敢輕視的國家。
另一小國新加坡,因爲國土細小,食水供應長年均要依靠鄰國馬來西亞,喝水大事要仰他人鼻息,這感覺委實不好受。因此,新加坡一方面積極完善城市廢水處理系統,確保每一滴水都不會白白浪費,另一方面又投入資源致力開發海水淡化技術,不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結果?新加坡不但最終能逐步解決國内供水問題之餘,竟還可化“劣勢”為“優勢”,成了“城市循環用水”、“海水淡化”的技術出口大國,為新加坡賺取可觀外匯。
面對困境,毫不避諱,在充滿憂患的環境也能生出無限生命力。可同樣的彈丸之地—澳門,眼下形勢雖然一片大好,但人們有沒有居安思危?還是在這百年難遇的契機面前,陶醉於短暫的片刻安樂?面對擺在百業待興的小城面前一系列議題:行政改革、司法效率、人口發展、青年教育、勞工就業、醫療衛生、城市規劃……澳門人是主動出擊,積極迎戰,還是越來越像一隻把頭埋進沙堆的鴕鳥?
天道有常,一心逃避也好,視而不見也罷,在我們社會裏存在著的問題,不但仍然會繼續存在,更會像信用卡欠債般越滾越大。也許,只有等到某一天這些累積問題爆發出來,無處可逃的我們才會真正“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