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

【李爾‧在此】要文化,不要霸權


日前内地媒體報道,《傷城》發行商保利博納公司揭露《滿城盡帶黃金甲》與中影數字院線簽訂壟斷協議:該院線從去年12月14日至今年1月14日期間只放映《黃金甲》一部電影。

身為全球最大數字院線,擁有200多張數字銀幕的中影幾乎囊括内地所有數字院線,其被壟斷無疑對同檔期的《傷城》、《三峽好人》等影片極不公平,而新畫面公司老總張偉平和張藝謀幾近兄弟的交情,也許是此次壟斷事件的一個關鍵注腳。在商言商,此做法在商業策略上似乎無可厚非,但電影行業的良性競爭應該來自百花齊放的藝術爭鳴,這種依靠壟斷放映渠道的“有你無我”式競爭手法,無疑對中國電影行業整體健康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究其根源,其實是來自今天内地對“市場”幾近盲目崇拜的主流思維,文化層面的競爭最後往往用商業手段來解決。政府文化政策的缺位、文化市場規範的不健全,令票房成爲唯一業績指標,市場炒作則是唯一制勝之道,電影藝術淪爲一場搶錢競賽。因此,我們看見内地大腕級導演近年紛紛推出《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賣弄矯情、空洞乏味、靠巨額投資、明星效應加特效充場面的作品。而吊詭之處還在於:這些影片往往還能屢創票房新高。可見,這些充斥中國影院的“仿荷里活”之作,正在加速内地觀衆群的視野膚淺化和口味單一化。

雖然壟斷事件在上級主管單位的調解下,最終得以息事寧人,但其帶出的議題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在藝術道路上也曾遭過封殺打壓的張藝謀,對此類“文化霸權”行徑不可能毫無感受,但爲什麽晉身内地最有影響力的大導行列之後,竟也變成當年自己憎惡的“擋路者”(或者,起碼站在他們的行列裏面)了呢?

查實今天中國對金錢和權力的崇拜其實已滲透包括張大導在内的大部分人的骨髓:從不殺秦王的《英雄》刺客到無毒不丈夫的《黃金甲》皇帝,滲透其中的思維,仍是對“極權”的崇拜以及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正當化宣揚,而其隱含的這種價值觀,對國民潛移默化的靈魂扭曲更加不容低估。

“若要測試一個人的品格,交給他權力就是最好的考驗。”事實是,無論是藝術工作者還是藝術行政管理者,只要一朝權力在手,總會不由自主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可是,要知道,真正的文化權力,絕非來自鐵蹄金甲的征討,而是開放、包容的人心征服。

真正的文化權力,不是有能力決定去做些什麽,而是有能力決定不去做些什麽。手握影響力、金錢、權力的藝術家以及文化決策者們,是時候好好思考一下了。

(刊於2007年1月11日《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

7 則留言:

太皮 說...

李爾兄:

但這個世界經常是擁有了霸權,才可擁有文化。

匿名 說...

皮哥所言確是現實。但我認爲,這話應該説成“這世界經常是擁有了霸權,才可擁有文化話語權。”

我覺得,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多元的,比如,湘西某個少數民族村落裏,它也有自己的文化,只不過,在消費文化,功利文化的大環境裏,它的文化話語權很弱而已。

就拿美國來説,它之所以締造了百花齊放的各種現代潮流源頭,就是因爲它的文化排他性沒有歐洲那麽強烈,各種文化都可以在這裡生存,頗有老子“上善若水”的味道。不過,今天,老美在全球人人喊打,和它的單邊霸權主義有莫大關係。

所有,有了霸權,當然就具備了擁有強勢文化的先天條件,但是,用擴張霸權的方式來向外推廣自己的文化,恐怕就會適得其反。

或許,無產階級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可以在這裡做個總結: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皮兄以爲然否?

再聊。

太皮 說...

爾爺,你想說的也是我想說的,不過我沒有你知道那麼多東西。不過,現實證明:沒有一個地方有了霸權會不去擴張自己的文化的,因為只有擴張了文化才能擴張霸權。同時,一個弱勢的文化就算是必然存在,但最後都會消亡,成為口頭文學。因此,澳門這個向來弱勢的文化,最近在經濟上頭有點聲勢,就近就有點起色。不過仍有人譏香港為文化沙漠,澳門的路很難走。

匿名 說...

說說兩點:

第一點:關於皮兄說的文化擴張問題,我舉腳同意。我覺得,這裏是一個方法的問題,是刀槍大炮要別人屈服,還是溫香綿玉“軟刀子”殺人於無形。人心的征服是必然的,不同文化都在交鋒,就算所謂的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如果中國的毒食品問題保持今天的“良好發展勢頭”,也許幾十,一百年后,中國的飲食文化就會變成另一個樣子。

第二點:關於澳門弱勢文化因爲經濟的發展而有起色,我就不太認同了。不錯,澳門這個“名字”因爲經濟的發展有所提升是事實,但我認爲,經濟上的急速變化恰恰在澳門的文化(當然,什麽纔是澳門文化還有待討論)起了相反的效果,令原來頗有特色的澳門文化加速消失,被香港或内地或美國的價值觀迅速同化,基本上,澳門已經放棄了制定遊戲規則的企圖,澳門人也各在隨波逐流的大勢下盡量撈些好處,殖民地的過客心態變本加厲。

太皮 說...

李爾王:

啊,我將自己的概念搞亂了。是的,所謂的澳門「表面上」和諧(實則上是搵笨)的文化日益消亡了,那些舊日溫情脈脈的風光沒有了。但試想一下,澳門奪得世遺(這可是怎麼說都將澳門的「文化」宣廣了)也是在經濟起飛後,沒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也就沒有這個榮耀,中央點照顧,都要有個譜,此其一。

以往人們都將澳門人說成港澳人,好像澳門人不存在似的,連澳門人都不禁理直氣壯對人家說自己澳門怎樣怎樣,現在因為有錢了,人家將你澳門人單獨看待了,澳門人也禁說自己的價值觀了,有價值觀就可以產生文化,此其二。

你一直生存於那個文化氛圍中,沒有外來者的主入,你是那以審視自身文化的,現在強勢的文化進入,澳門本身的文化才有了反應,此其三。

另外,我不太認同「隨波逐流」的講法,大部份人(文化人)都因為經濟好而可以有更多空間去思考,更多條件去做好事情。我認為,澳門人想的應該是如何持續發展,改變單一經濟,而不是太多的譴責。

匿名 說...

皮爺

你提到的“文化因參照而存在”的觀點很有意思。我想,澳門的文化受到外來挑戰和衝擊是事實,而如果這現象能引起民衆對原來不太關注的自己的文化開始關心,珍惜,重視起來,並在整個社會掀起風氣,那我想這的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

至於“隨波逐流”我指的是大部分澳門民衆,事實上,今天常常聽到別人說“我一個人能做些什麽?”“係甘啦,我又能改變什麽?”“說了也沒用”,其實都是一種無力感。大家都覺得自己沒有力量,甚至不相信自己能有力量。也許,大家因此選擇沉默或放棄,搵兩餐嗻。怎樣改變這種思維,我想,對澳門今後如何打開局面,如何可持續發展,也相當關鍵。

太皮 說...

你的意見我認同,因為我近日對住一個香港人時,突然間說了句我以前很鄙薄的:「澳門人係咁架啦。」說完自己都驚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