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9日星期五

【明報】蔡子強﹕只談願景不顧現實 不是政治家?

蔡子強﹕只談願景不顧現實 不是政治家?
2007年1月19日

作者為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上周,曾蔭權在立法會暗批特首選舉對手梁家傑,只曉得談「願景」,說:「我希望自己所提出的未來5年施政綱領,不是只談願景,不講執行;或者只談開支,不理收入;只講理想,不顧現實。我會堅持我當特首的一貫原則,就是要講得出,做得到。」

面對煲呔借用自己的慣用語「願景」來挑釁,輪到大狀出身的梁家傑發問時,他卻選擇「照稿讀」,斯斯文文讀出早已擬訂好的文物保育問題。事後大家都不禁搖頭嘆息。究竟「願景」與「領導」的關係為何﹖哈佛大學名教授加納(Howard Gardner)所著《Leading Minds: An Anatomy of Leadership》,為此提供了一個詳盡的答案。

加納教授開宗明義,便引述著名社會心理學家Charles Cooley的名句:
「一切領導都是透過將理念傳達別人心靈深處而行使的。」(All leadership takes place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to the minds of others.)

接著,加納教授又引用了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 Keynes)的另一名句:「講求實際的人,總是以為他們能免於任何理想的影響,但他們其實只是淪為一些已經不存在的經濟學家之奴隸。」(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s influences, 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當然這句如果由梁家傑引用,「經濟學家」可以改用「推銷員」三個字取代,但對不起,梁大狀就是少了李柱銘所講的那種幽默感。)

加納教授更不厭其煩,把二次大戰時風雲際會,十位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他們的願景綜合概括如下:

蔣介石:驅除外侮令中國恢復獨立自主和統一
邱吉爾:英國是基督教文明的最後堡壘,自由與個人權益至上
戴高樂:法國應該重拾大國的身分和尊嚴
希特勒:日耳曼是世上最優越的民族,應為自己從其餘劣等民族手上爭到更多生存空間
列寧:擁有俄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一個社會主義中國,不斷革命論
墨索里尼:重建羅馬帝國的聲威,發展意大利的「新群眾」
羅斯福:政府應該關愛和積極進取,在危機和戰爭時,美國應承擔起國際上的道義責任
史太林:史太林主義下的計劃經濟
東條英機:日本是一個優越而戰無不勝的民族

其實,就是連「歐盟之父」莫奈(Jean Monnet),亦即是曾蔭權自己在《香港家書》推崇備致的那位,也曾經說過:

「我只有一個好主義,但已經足夠了。」(I had only one good idea but that was enough.)

誰敢說願景不重要﹗

當然,你或會反駁,說前述那些領袖,都是在「願景」和「執行」兩方面都能兼顧到的卓越人物,並不單是崇尚空談。但在加納教授的書中,卻有另外提醒我們,兩位最初被人認為是不通世務、只曉得侃侃而談,但最後卻單憑願景,便感召了千千萬萬群眾,改寫了歷史的人物,他們就是印度聖雄甘地,以及黑人民權之父馬丁路德金。

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廣場前,向群眾發表那篇震古鑠今的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我相信沒有人會因為馬丁路德金不講政策,不講執行,而敢低貶這個願景的偉大之處。

至於甘地的「不合作運動」(Satyagraha)、「非暴力抗爭」更是無人不曉。1930年,他領導過「抗議鹽稅之長征」(Salt March),抗議殖民政府橫徵暴斂,向貧苦大眾抽取鹽稅,使他們百上加斤。當時年逾60、恍如風前殘燭的甘地,從修行院出發,走了24天及200多英里,穿州過省,沿途有數以千計人士加入,最後一眾到達海濱。甘地在群眾面前默默地檢起一把鹽巴,在陽光中高舉,旋即激發起全國各地窮人紛紛提取海水自制食鹽的洶湧浪潮,結果導至包括甘地在內的6萬多人遭監禁,向殖民政府的鹽稅法作出最嚴正的抗議。

過程中,甘地沒有提出政策,沒有提出執行,但他細小身軀的背影,卻要比任何一個殖民地官僚的身體為之巨大。

如果我是梁家傑的幕僚,當日我就會第一時間電郵以下一條問題給梁大狀,叫他把原先擬好的問題拋到一旁:

「剛才講到願景,令我想起印度聖雄甘地,以及黑人民權之父馬丁路德金。他們正正就是曾先生口中那種『只談願景,不講執行;只講理想,不顧現實』的人,但卻肯定無人能夠否定他倆的願景,對整個人類歷史進程所作的重大貢獻。」

「立志要當politician的曾蔭權先生,難道你會說甘地和馬丁路德金兩位不是政治家,而你自己才『配』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