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導演劉高明的第一部紀錄片《排骨》,被中國紀錄片殿堂級人物吳文光稱為“近年國內紀錄片中關於人物白描最出色的片子之一”,我們終於有幸在澳門文化中心“亞洲電影觀景窗”系列裏一睹芳顏。
《排骨》講述一個從江西來深圳打工的年輕人-“排骨”的故事。排骨在深圳的工作是賣盜版DVD,他不相信愛情,朋友也不多,卻非常喜歡電影,他知道世界上很多電影大師和他們的作品,雖然排骨文化程度不高,卻相當尊重這些自己“看不懂的藝術”。他說:“我賣的那些藝術電影,影院基本上都不放映,沒多少人看。可是拍出來的電影總得有人看啊,要是沒有盜版,你想看都看不著了。”
想想的確荒謬:在中國,藝術電影的存在,卻原來是建立在無數個盜版影碟小販的基礎之上。整天和盜版打交道的排骨,對於盜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正版碟太貴,中國老百姓哪消費得起?如果沒有盜版,中國人能看得起電影的就只有一小部分高收入的人士了。”
不錯,今天的中國在各方面與世界迅速接軌,其中也包括消費水平。我想起自己曾和朋友在深圳看電影:人民幣80圓一張的電影票還要大派長龍,甚至因爲滿座而被迫選擇自己不太喜歡的場次,至於售價動輒過百的DVD就更不用説了。當時,只顧驚嘆内地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卻沒想過,在這樣的一座城市裏,那些月收入只有一、兩千元,還要養家活口的人們呢?還有那些月入只有幾百元的外地打工仔呢?他們沒有資格看電影嗎?他們的“文化平權”在哪裏?在全中國充斥著《無極》、《夜宴》這些浮誇、空虛的電影的時候,講述那些掙扎在低下層的人們的聲音,又在哪裏?也許,下次人們在對盜版買賣大加鞭撻的時候,會對中國的社會現狀多一層更内在的思考。
影片裏,賣盜版的排骨說:要是自己有一天能賣正版碟就好了。是的,看見排骨孜孜不倦的研究每一部藝術電影,向自己的客人推薦不同藝術電影時的津津樂道,甚至在朋友家埋頭翻查《電影》手冊的時候,我忍不住想:要是在港澳,他也許會是影碟專賣或出租店裏面一個穿制服的店員吧?但殘酷的現實讓他被迫收起夢想,而警方的掃蕩更讓他從小屋裏逃到天橋,拖著一大箱盜版碟面對自己不可知的未來。
現實何其荒謬?但卻惟其荒謬,我才相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