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斷章寫意‧反思民主之十六】急診室裡的政治
文明,你說得清它是什麼意思嗎?在香港,看一次牙醫,就明白了……詠兒和慧兒的專業敬業、春風如煦,不是她們的個人敎養和道德如何與衆不同,而是,她們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制度支撑着她們,使得她們能夠如此。如果詠兒必須每天接待三百個神情煩躁的客人,從清晨工作到晩上,她不可能維持她的笑容可掬。如果慧兒醫師所得工資微薄而且升遷無門,與她的辛勞不成比例,她不可能態度從容,心平氣和。如果慧兒所受的醫學敎育沒有敎她“以人為本”的醫療哲學,她不會懂得怎麼讓一個齜牙咧嘴躺着的人感覺受到尊重……【摘自《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龍應台著,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二〇〇六年】
剛滿一歲的小女赴港做手術,回來幾天,原本包紮在頭上的紗布鬆脫,露出縫了十幾針的傷口。身為父母擔心不已,緊急商議後覺得還是送往醫院處理一下比較妥當。前往氹仔的政府急診中心,花大半小時登記、排隊,見到醫生,他看看,說這類傷口處理不屬急診範疇,着我們明天去屬區衛生中心排隊。我們解釋,醫護膠布鬆脫,孩子未癒的傷口外露,多等一晩,怕會不小心觸發炎症,醫生辯說因無流膿、潰爛之類“緊急情況”,仍執意不肯處理,令人氣結。龍應台在香港看牙醫,從醫師護士詠兒慧兒的專業細心背後,看見香港敎育理念的成熟、管理制度的效率、社福系統的完善、人文素質的好壞,資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小小診室,折射出錯綜複雜的社會脈絡與制度結構,而在一個缺乏“救死扶傷”意識、善於推卸責任的澳門醫生身上,我也看見澳門社會制度的官僚、僵化和冷漠。
那晩的後話是,如何也不肯處理的醫生拍屁股走人,但在一旁的護士動了惻隱之心,取來膠布,不到一分鐘就幫忙將孩子的傷口包紮完畢,我們感受到澳門近年越來越少見的互助溫情,內心雖感動不已,但問題是,在落後失效、弊端重重的制度箍肘下,單憑一顆良善人心,我們還能支撑多久?甚麼是文明滑坡?為何有信任危機?這年頭,你來澳門進一次醫院,就全明白了。(反思民主·十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