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9日星期四

【斷章寫意‧反思民主之十五】國民敎育





一個社會的法治精神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考驗,最大的考驗,可能就是群情激憤之下的愛國主義。“九·一一”之後的美國“愛國法案”,曾經一度以“愛國反恐”的名義侵蝕公民權利,允許政府未經司法機關審查對特定公民進行秘密監視,引起整個社會激烈爭論。好在整個政治體系的糾錯機制及時啟動,許多地區法庭宣佈這些“愛國條款”違憲,有八個州和近四百個城市通過自己的法令譴責“愛國法案”侵犯人權,民意調查也顯示美國公民對“愛國法案”的支持度連年下降。二○○六年三月美國兩院更新“愛國法案”時,只好順應民意不再更新其中最有爭議的部分,可以說是“法治精神”對“愛國主義”的一次勝利。【摘自《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劉瑜著,上海三聯書店,二○○九年六月】



香港搞“國民敎育”搞出大頭佛,澳門人雖隔岸觀火,內心卻也五味雜陳。令人欣慰的是,香港社會對此議題並不限於政治立場紛爭,社會持份者、大小公民團體紛紛發聲行動,還有家長團體聯合敎育界、學生籌款自編敎材……公民意識到自身的公共責任,不甘沉默,積極參與社會議題的探討與辯論,一個社會若有如此風氣,又何必怕被人“洗腦”?



但或許港人在杞人憂天,內地作家鄭淵潔在博客公佈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二○○二至○九年,共有二十六萬中國人加入美國籍,而放棄美國籍加入中國籍的人數接近零。”若你嫌這組數字未算精確,那招商銀行去年四月發佈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吿》顯示,中國約60%“高淨値人士”(即擁有千萬人民幣以上可投資資產的人士)正在或已完成移民外國手續;而擁有一億人民幣可投資資產的億萬富翁中,約27%已完成了移民,另外47%則正考慮離開中國……也許,這串數字可從另一側面吿訴你內地的“國民敎育”有多“成功”。日本的軍國主義、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德國的納粹主義……“愛國”兩字若被居心叵測的政客綁架,後果如何早已前車可鑒。一個眞正民心歸附的國家,不應只會發出一種聲音,恰如眞正的愛國方式,也不應只有“鼓掌歡呼”一種。



(反思民主·十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