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流動》:凝視時空變遷 感受生命流動
這一晩,前來觀賞連勝街二號石頭公社會址演出的觀衆,或多或少都摻雜了一些複雜的心情——這是石頭公社遷出會址前的吿別演出,也是其中一粒“石仔”(導演莫倩婷)即將吿別澳門劇場的演出。前作《在雨和霧之間》的強烈個人風格,在《凝》中繼續延伸,並似逐漸形成這群女孩子在劇場裡的某種默契:在平常生活意象之中,透射這群女孩對生活的細膩感受,從澳門電台的廣播、香港電視節目的畫面,還有樓下人車的喧鬧,以及開場沙丁魚罐頭和水缸金魚的對比,少女對身邊人動作的一味模仿……這場演出,其實是關於這個空間、關於這一群人,而令觀者感觸動容的,也正是演員們對於空間、時間,以及相互之間的細膩情感,並選擇了眞摯誠懇的方式將之呈現。
《凝》的內容不少來自幾位演員的眞實生活,在喃喃細語和舉手投足之間,張健嫻、馮曉華、關若斐、林詠欣四人更淡定自如,也許因為此時此刻的“表演”已不再是平常意義上的表演,而是一種內心的抒發,源自對生命的領悟、源自對生活的觀察、源自對空間的感受。凝視流動,其實混合了兩種狀態——靜止與流動——的相互對比觀照,但我們在演出所見,更多卻是有關“流動”的意象:電視熒幕上街道川流不息的汽車機車、從地上到身上再到牆上不斷延伸遊走的粉筆線、水管裡流動不止的流水、投射在牆上幕上的不斷翻滾游移的白雲,以及散落一地滾動不止的玻璃珠……演員的互相追逐,重重摔倒、爬起,地上扭動的身體抹去粉筆留下的痕跡,均令觀者深深感受到那些年輕軀體裡的血脈賁張。《凝視流動》雖是從一群女孩子對生活、生命的感知和思考出發,但內裡其實也呈現了人與城市的關聯與互動,故這種對“流動”的“凝視”,就不僅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更具某種跨越時空的維度。雖然《凝視流動》之後轉赴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演出在台引發不少關注,演後評論文章也為數不少,亦從另一角度突顯澳門藝評作品以及風氣之單薄),但無疑澳門版本具有無法複製的特別韻味:這場算是石頭吿別會址的演出,在澳門上演的版本將原本屬於空間的靜止、凝固的性質扭轉。恰如演出英譯“Something between nothing and everything”遙相呼應狄更斯《雙城記》裡的曠古名句“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我們前面包羅萬有,我們前面一無所有),也似在拷問我們這些大時代之下的小人物的得與失——坐落於澳門舊區的這棟建築,和澳門大部分街區一樣,似乎永遠處於某種“時間凝固”的狀態,但原來近年城市面對的劇烈發展變遷,也不知不覺地擴散到每一個人、每一棟建築的身上,原本一直在默然凝視周遭人與事流轉變遷的這棟舊建築,卻身不由己地也要在時代大潮下隨波逐流,如今更“返番轉頭”,被眼前一大群流動的觀衆所凝視,而在“凝視”與“流動”之間,我們又發出過怎樣的聲音?提煉出怎樣的感受?但無論如何,我們總算有幸來見證這班棱角分明的“石仔”這一次用生命演繹故事,不妨也嘗試在自己腦海流動的記憶裡,留下這一份誠摯的感動罷!
(觀演場次:二○一二年六月九日晩八時,連勝街二號石頭公社會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