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講座視像重溫 (HKTDC)
可惜,倪匡與詹宏志的那場找不到,如有任何人發現了請告知。
還有,倪匡和鄭丰的那場也找不到,只有一些文字轉述,貼在下面和大家分享:
【倪匡、鄭豐:兩大武林高手香港書展“論劍”】
【書展‧倪匡&鄭丰】
【書展裡的武俠】
【匡天下】
2007年7月27日星期五
【斷章寫意】點解澳門年輕人不讀書
《中國時報》和《明報》2005年的調查顯示,香港、臺北、上海和北京四地的高三生,有超過一半人每個月平均閲讀課外書籍超過一至兩本,其中又以臺北最爲可觀,有一半人的閲讀量超過三本。澳門的高中生中,最多人(超過五成七)每月讀的課外書是“不超過一本” ……從上述數據可以推算,相對來説,澳門高中生的課外書閲讀量還是偏低的。(摘自2007年4月澳門《新生代》季刊雜誌“澳門高中生的閲讀調查”)
上週六在第十屆澳門書市嘉年華上參加了一場分享會,談談澳門年輕人的閲讀狀況,除了上面引用的數據,還有一串數字也令人擔心:澳門20.1%的青年完全不看課外書、11.9%的青年完全不看報紙、近四分之一的青年過去一年一本課外書也未買過……
雖然調查顯示:魯迅、巴金、冰心等作家仍擠入澳門高中生最喜愛的十大作家之列、中國四大名著也有三部列入最喜愛的十大書本,但這兩天收到教育界朋友意見,對結果表示懷疑。正如《新生代》報告内所說:“一個調查當然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可上面數據背後的意義,卻大於調查本身。”這看似不合理的結果,其隱含意義可能更加不堪:也許高中生平時根本不看書,碰上調查不想“失禮”,只好搜腸刮肚把聽過的書名(想必澳門高中生不至於連四大名著、巴金魯迅都未聽過吧?)填進去。
閲讀,需要社會風氣潛移默化,香港書展從特首、立法會主席到名人藝人都參與其中,用行動告訴下一代:閲讀,值得做。但在澳門,平時你是否聽過高官巨賈告訴大家自己最近在讀什麽書?分享會上,有業界人士說,曾將全球熱銷的《世界是平的》入定貨,以爲在關注全球一體化話題的今天,這書一定供不應求,結果銷情簡直“慘淡”。我十分好奇:查實,我們的經濟官員、金融官員、人資官員、名商巨賈們,真正讀過這本書的,到底有幾個?噢!有這樣的“榜樣”,我想,我開始明白點解澳門年輕人不讀書了。
上週六在第十屆澳門書市嘉年華上參加了一場分享會,談談澳門年輕人的閲讀狀況,除了上面引用的數據,還有一串數字也令人擔心:澳門20.1%的青年完全不看課外書、11.9%的青年完全不看報紙、近四分之一的青年過去一年一本課外書也未買過……
雖然調查顯示:魯迅、巴金、冰心等作家仍擠入澳門高中生最喜愛的十大作家之列、中國四大名著也有三部列入最喜愛的十大書本,但這兩天收到教育界朋友意見,對結果表示懷疑。正如《新生代》報告内所說:“一個調查當然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可上面數據背後的意義,卻大於調查本身。”這看似不合理的結果,其隱含意義可能更加不堪:也許高中生平時根本不看書,碰上調查不想“失禮”,只好搜腸刮肚把聽過的書名(想必澳門高中生不至於連四大名著、巴金魯迅都未聽過吧?)填進去。
閲讀,需要社會風氣潛移默化,香港書展從特首、立法會主席到名人藝人都參與其中,用行動告訴下一代:閲讀,值得做。但在澳門,平時你是否聽過高官巨賈告訴大家自己最近在讀什麽書?分享會上,有業界人士說,曾將全球熱銷的《世界是平的》入定貨,以爲在關注全球一體化話題的今天,這書一定供不應求,結果銷情簡直“慘淡”。我十分好奇:查實,我們的經濟官員、金融官員、人資官員、名商巨賈們,真正讀過這本書的,到底有幾個?噢!有這樣的“榜樣”,我想,我開始明白點解澳門年輕人不讀書了。
【李爾‧在此】點止唱歌而已?
2007年7月20日晚,湖南衛視現場直播“2007快樂男聲”全國總決賽”的終極決戰場上,兩位同來自西安賽區的選手:陳楚生以3,318,550張短訊投票擊敗蘇醒的2,573,652票,為這場持續了差不多半年的“全民歌唱娛樂運動”劃上了句號。
說到《快樂男生》,不能不提起05年顛覆中國歌唱比賽的那場“革命”—《超級女聲》了,這個15萬人報名參與的節目,在05年5月6日第一場廣州分賽區決賽上,以收看觀衆超過2.1億的數字震驚中國,而8月26日總決選的8,153,054條短訊投票總數更讓所有人瞠目結舌……挾其氣勢,湖南衛視今年推出男生版“超女”—《快樂男聲》,同樣掀起全國熱潮,經濟上、口碑上均獲成功:湖南廣電局長接受採訪時透露,“快男”至少賺取逾億人民幣,僅冠名費就超過4,000萬,還未包括節目中一炮而紅的“快樂男孩”們其後將為湖南衛視帶來的衍生入賬了。
從“超女”到“快男”,它們成功在什麽地方呢?僅僅是因爲選手的精湛歌藝、高超表演嗎?其實,湖南衛視早在03年就曾舉辦《超級男聲》,當時卻未取得成功,直到今年,借“超女”氣勢《超級男聲》才更名為《快樂男聲》重新推出。但就算大受歡迎的《超級女聲》,其實也“同人不同命”:04年的《超女》就寂寂無名,現在也許大家都記得05超女—“李宇春”,可04年“超女”冠軍是誰,恐怕大多已一臉茫然了吧?由此可見,這場以“想唱就唱”為號召的音樂盛會,雖然頂著“唱歌”的名義,但真正讓它在舞臺上發光發熱的推動力,又豈止“唱歌”而已?
“超女”和“快男”的成功背後,關鍵在湖南衛視的大膽創新、勇於嘗試:《快樂男聲》在全國設立六個唱區,更特別設立網路海選,將參賽選手涵蓋全球華人。此外,也以青年偶像代言人田亮、李雲迪來提升活動的關注度……湖南衛視不但跳出固有局限,廣開思路、積極創新,也充分利用手上的媒體平臺,更在推廣宣傳上不遺餘力,對活動產生實質性推動作用。
話題轉回澳門,第五屆澳廣視至愛新聽力舉辦在即,在樂壇幾乎空白的澳門,這活動無疑是推動本地樂壇發展的大事,雖在人口僅五十多萬的澳門,無論音樂創作還是推廣都存在相當的困難,但環境越是困難,就越是要依靠創意的力量,而創意的力量究竟可以有多大,湖南衛視已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示範:“超女”、“快男”迫使市場佔有率、資金、影響力都高出一大截的中央電視台、上海東方台這些大台紛紛推出同類節目應變,在中國傳媒版圖上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湖南長沙,以“創意”力量給北京、上海大城市的同行上了一課。
《至愛新聽力》至今已舉辦了五年,其中究竟有多少“創意”含金量?而澳廣視是否能夠、是否願意在“聽力”之餘開動“腦力”,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還是繼續因循守舊,讓活動成爲一件“為舉辦而舉辦”的例行公事,實在是這項可能對澳門樂壇影響至深至遠的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
說到《快樂男生》,不能不提起05年顛覆中國歌唱比賽的那場“革命”—《超級女聲》了,這個15萬人報名參與的節目,在05年5月6日第一場廣州分賽區決賽上,以收看觀衆超過2.1億的數字震驚中國,而8月26日總決選的8,153,054條短訊投票總數更讓所有人瞠目結舌……挾其氣勢,湖南衛視今年推出男生版“超女”—《快樂男聲》,同樣掀起全國熱潮,經濟上、口碑上均獲成功:湖南廣電局長接受採訪時透露,“快男”至少賺取逾億人民幣,僅冠名費就超過4,000萬,還未包括節目中一炮而紅的“快樂男孩”們其後將為湖南衛視帶來的衍生入賬了。
從“超女”到“快男”,它們成功在什麽地方呢?僅僅是因爲選手的精湛歌藝、高超表演嗎?其實,湖南衛視早在03年就曾舉辦《超級男聲》,當時卻未取得成功,直到今年,借“超女”氣勢《超級男聲》才更名為《快樂男聲》重新推出。但就算大受歡迎的《超級女聲》,其實也“同人不同命”:04年的《超女》就寂寂無名,現在也許大家都記得05超女—“李宇春”,可04年“超女”冠軍是誰,恐怕大多已一臉茫然了吧?由此可見,這場以“想唱就唱”為號召的音樂盛會,雖然頂著“唱歌”的名義,但真正讓它在舞臺上發光發熱的推動力,又豈止“唱歌”而已?
“超女”和“快男”的成功背後,關鍵在湖南衛視的大膽創新、勇於嘗試:《快樂男聲》在全國設立六個唱區,更特別設立網路海選,將參賽選手涵蓋全球華人。此外,也以青年偶像代言人田亮、李雲迪來提升活動的關注度……湖南衛視不但跳出固有局限,廣開思路、積極創新,也充分利用手上的媒體平臺,更在推廣宣傳上不遺餘力,對活動產生實質性推動作用。
話題轉回澳門,第五屆澳廣視至愛新聽力舉辦在即,在樂壇幾乎空白的澳門,這活動無疑是推動本地樂壇發展的大事,雖在人口僅五十多萬的澳門,無論音樂創作還是推廣都存在相當的困難,但環境越是困難,就越是要依靠創意的力量,而創意的力量究竟可以有多大,湖南衛視已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示範:“超女”、“快男”迫使市場佔有率、資金、影響力都高出一大截的中央電視台、上海東方台這些大台紛紛推出同類節目應變,在中國傳媒版圖上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湖南長沙,以“創意”力量給北京、上海大城市的同行上了一課。
《至愛新聽力》至今已舉辦了五年,其中究竟有多少“創意”含金量?而澳廣視是否能夠、是否願意在“聽力”之餘開動“腦力”,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還是繼續因循守舊,讓活動成爲一件“為舉辦而舉辦”的例行公事,實在是這項可能對澳門樂壇影響至深至遠的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偶感:從書展,閲讀到中國文學
(一)
澳門的書市結束了,和同期又要收門票,又要排隊的香港書展比起來,顯得有點無聲無息:香港書展昨日結束,總計入場人數創17年來新高。本年書展比往年延長一天,入場人數達76.35萬人,比去年多出11.8%,等於本港逾一成人口,人數是歷年之冠,因早上入場有10元門票優惠,令早上入場率比往年大升三成。本年書展中,作家參與的活動參加人數超過1萬人,數目亦比「非典型作家」,如明星活動等為多。反觀澳門,不但媒體的深度報道鮮見報端,政商名人的參與關注絕無僅有,閲讀話題的探討研究亦難以成事。賴以“賭”為生的澳門人,真的對“書(輸)”如此厭惡嗎?
香港書展的成功,還在於成功將“閲讀”話題帶起,僅看他們越辦越好的“講座活動”就知道了。其實,讀書,買書,平時也可以做,不用專門舉辦一個書展來搞,但是,讓民衆和這些與“寫作”,“閲讀”扯上關係的名家,大師,新進們見面,正是讓活動百花齊放,人人得益的關鍵所在。
我就奇怪:在搞運動會上大灑金錢毫不手軟,對一個游泳池旁邊的電子屏幕不惜花費千萬計以“力求完美”的政府,爲什麽不願意在“閲讀”上破費小小?政府可以請曼聯來和深圳隊踢波,爲什麽不可以請于丹,易中天,金庸,倪匡來澳門開講座呢?
(二)
和大多數《哈利波特》迷一樣,我在全球公售當天就馬上買了一本《哈7》回家“開飯”。雖然自己從《哈1》開始已在看這本書,但說老實話,我卻並非一個忠實的“哈迷”,“哈風”最讓我佩服的,是它不但讓無數青少年投入閲讀,更將“閲讀”變成一件“至潮至IN”的事情。
其實,我很認同早前倪匡對媒體說“《哈》所描繪的世界,中國的還珠樓主早就作過了”,不錯,中國的文學魔幻世界,比起《哈》系列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要說還珠的《蜀山劍俠傳》,就是早已說爛了的《西遊記》,裏面又是一個怎樣豐富離奇的世界?可惜,中國文學和它承載的數千年文化,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傳承危機:今年以兒童圖書、實用書和流行讀物類最暢銷,早前被看高一線的投資書籍,市民多購買若干名家著作,整體銷情並不理想。其中以《哈利波特》的銷情最佳,中國四大名著及純文學書籍則甚少捧場客,要以蝕本價傾銷。
我認爲,不怪讀者,要怪作者,爲什麽沒有人能再寫出《聊齋》《西遊》?金庸的東西以前被傳統文學認爲是“小道”,算不得“大文章”,後來他跑到浙大教書,還被所謂的“文人”們抵制,最後乾脆去英國做學問了。而倪匡的《衛斯理》系列,我認爲是沒有受到客觀公正的待遇的,雖然我認爲這系列作品也存在“粗糙”的缺陷,但《哈》系列的文字不也被抨擊“用字庸俗,形容詞太多”嗎?在我而言,《衛斯理》系列是一系列偉大的作品,它對閲讀的推動不下於四大名著,起碼,和身邊的一些朋友聊起來,沒看過四大名著的不少,沒看過衛斯理的卻不多。
文章,不一定要全部“求大道”,有的時候,好玩,好看的東西,我們也應該積極肯定,大力推介。中國文學背上負載的東西,實在太沉重了,而這些東西,有一天是會把中國人壓垮的--精神上。
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我的推薦:第十屆書市嘉年華
澳門的書市正在熱鬧進行中,同期,香港書展也在辦,比較一下兩地的氣氛,無論是媒體的推動,作家的參與,政商的支持,都讓人在心裏暗暗嘆一口氣。如果人們還在說香港是文化沙漠,那麽,澳門是什麽?
所倖,澳門總算還是有自己的書展,也許,就看我們如何將閲讀風氣進一步擴大了。以下是我的推介,有空的話,請試試,當然,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推薦,歡迎告訴我啊!
1)活動
《新生代閱讀調查發佈會暨閱讀分享座談會》
時間地點:澳門書市嘉年華,理工體育館,7月21日(星期六)下午3時半至5時
2)作品
書名:《猩猩,我的寶貝》
作者:夢子
地點:澳門書市嘉年華,理工體育館,
圖片來源:寂然世界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女俠現濠江!
我承認,澳門的確是一座奇跡之城。
第一次認識“鄭丰”這個名字和她的作品《多情浪子癡情俠》是在上幾周的《亞洲周刊》上。吸引我眼球的,不僅僅是這部在“紅袖添香”網站獲得三百多萬點擊(在澳門人眼裏,這也許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在一千多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奪得“中華武魂”首奬的彪炳成績,更讓我大感好奇的,是這位被稱爲“金庸接班人”的女俠,不但身為名門之後(蔣介石副手陳誠的孫女,臺灣前監察院長陳履安的女公子),更是麻省理工畢業的高材生、香港荷蘭銀行董事、可換股債券專家,這些組合聚焦在一個人身上,的確本身就是一個最不可思議的江湖傳奇。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居然接到電話,獲邀在“第十屆澳門書市嘉年華”上和這位傳奇女俠來一場對談。澳門,的確實一座奇跡之城。
在周日下午的對談之前,有幸和鄭丰通了幾次電郵,她給我的感覺,真的像一個穿行江湖的女俠:坦誠,率真,平易近人。
這個周日的這場對談,該能讓我們發現在這個不可思議的江湖傳奇後面更加不可思議的傳奇,而我相信,必定會讓自己從中獲益匪淺。希望你也一樣。所以,有空的話,千萬要來。
活動資料:
第十屆澳門書市嘉年華,理工體育館
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下午3時正
資料鏈接(BBC中文網):
【李爾‧在此】聽見澳門孩子的笑聲
曾在香港上演並廣受歡迎的兒童音樂劇《森林之王》,在其原創劇團—香港大細路劇團的慷慨相助與本地新進藝團—小山藝術會的積極推動之下,終於在澳門亮相,一再加演之下,連開五場。不但讓我們在劇場裏聽見澳門小朋友快樂的笑聲,也為澳門帶來本土兒童劇創演的一線曙光。
對此類兒童劇演出來講,故事情節的驚險曲折反而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演員在臺上的演繹,哪怕再“無厘頭”的情節,只要演員們夠生動誇張、生鬼搞笑,也能在“平常”處演繹出“不平常”來。因爲這次演出的劇本、導演都來自香港,質素應已有一定保證。因此,演出成敗與否的關鍵,便落在一眾本地選角的“演員”們身上。由於“澳門版”演出陣容從“香港版”的六位增加到十三位,因此,平均下來,每位澳門演員的角色負擔便沒有那麽“吃力”。整場演出中也不難看出演員確實已全情投入,歌舞部分也帶來驚喜。但舞臺上不同演員在經驗、技巧上的差距還是產生了一些配合上的瑕疵。雖各人表現尚有參差,但整體效果並無“失禮”。而相當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狐狸”扮演者—鄭君熾。從《愛在地球毀滅時》到《鄭和的後代》再到《森林之王》,他的舞臺演出水準提升之快,令人為之驚嘆,他的演出技巧和舞臺潛能,足以讓一直在“演員”方面欠缺亮點的澳門劇場增色不少。
反而劇本方面還可以再做一些“本地化”工作。該劇盡顯童心之餘,不忘對當下時事作些“調侃”,比如電視報道一段裏就“玩”香港兩個電視臺一餐,既然來到澳門,是否也可以“玩”一下澳門電視臺(雖然,從強調“和諧”的本地社會風氣來看,成事機率應不高)?而許多劇情細節上,仍有濃郁香港味,如果適當加入一些澳門元素,相信臺下澳門小朋友和家長應該看得更過癮吧?該劇落墨在“動物”與“人”的關係上,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人的世界。然而,如何讓“這地球不僅屬於人類,人與動物並非主人與僕人的關係,而是共享同一世界的鄰居”這觀念作更深一層的演繹與發揮,可以作爲下次重演(如果有的話)的發展方向。
最後要提一提,這次演出的觀衆手冊水準相當不俗,有別於以往的本地演出不太重視周邊細節的做法(亦可能是源於資源的不足),令人更多一份驚喜。美中不足的是手冊内文字多且細小,那最後冗長的十條“測驗題”也未必符合小朋友們的口味。建議設計者可考慮加入一些小遊戲或是可以讓小朋友剪裁出來的立體主角動物公仔一類的小玩意,相信可以更加完美。
對此類兒童劇演出來講,故事情節的驚險曲折反而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演員在臺上的演繹,哪怕再“無厘頭”的情節,只要演員們夠生動誇張、生鬼搞笑,也能在“平常”處演繹出“不平常”來。因爲這次演出的劇本、導演都來自香港,質素應已有一定保證。因此,演出成敗與否的關鍵,便落在一眾本地選角的“演員”們身上。由於“澳門版”演出陣容從“香港版”的六位增加到十三位,因此,平均下來,每位澳門演員的角色負擔便沒有那麽“吃力”。整場演出中也不難看出演員確實已全情投入,歌舞部分也帶來驚喜。但舞臺上不同演員在經驗、技巧上的差距還是產生了一些配合上的瑕疵。雖各人表現尚有參差,但整體效果並無“失禮”。而相當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狐狸”扮演者—鄭君熾。從《愛在地球毀滅時》到《鄭和的後代》再到《森林之王》,他的舞臺演出水準提升之快,令人為之驚嘆,他的演出技巧和舞臺潛能,足以讓一直在“演員”方面欠缺亮點的澳門劇場增色不少。
反而劇本方面還可以再做一些“本地化”工作。該劇盡顯童心之餘,不忘對當下時事作些“調侃”,比如電視報道一段裏就“玩”香港兩個電視臺一餐,既然來到澳門,是否也可以“玩”一下澳門電視臺(雖然,從強調“和諧”的本地社會風氣來看,成事機率應不高)?而許多劇情細節上,仍有濃郁香港味,如果適當加入一些澳門元素,相信臺下澳門小朋友和家長應該看得更過癮吧?該劇落墨在“動物”與“人”的關係上,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人的世界。然而,如何讓“這地球不僅屬於人類,人與動物並非主人與僕人的關係,而是共享同一世界的鄰居”這觀念作更深一層的演繹與發揮,可以作爲下次重演(如果有的話)的發展方向。
最後要提一提,這次演出的觀衆手冊水準相當不俗,有別於以往的本地演出不太重視周邊細節的做法(亦可能是源於資源的不足),令人更多一份驚喜。美中不足的是手冊内文字多且細小,那最後冗長的十條“測驗題”也未必符合小朋友們的口味。建議設計者可考慮加入一些小遊戲或是可以讓小朋友剪裁出來的立體主角動物公仔一類的小玩意,相信可以更加完美。
【斷章寫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澳門管理學院培訓顧問馬永基指出,本地飮食業者經營態度較為安逸,祇要食品暢銷,可兩三年不作調整、不注重產品生命周期,結果客人光顧次數逐漸減少;日本經營者則富有不斷改良的精神,對店舖有要求,一旦發覺客人光顧頻密度減少,就會改良食品,加入更多新菜式,吸引客源。(摘自2007年7月2日《澳門日報》,“日人求變澳人安逸”)
地小人多的日本資源有限,四周更是中國、俄羅斯這樣的歷史深厚、幅員廣闊、人多勢衆的大國。所以,日本國民幾乎天生就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這種不安促使他們不斷求變。結果?小小日本在經濟、科技方面突飛猛進,成爲世界各國也不敢輕視的國家。
另一小國新加坡,因爲國土細小,食水供應長年均要依靠鄰國馬來西亞,喝水大事要仰他人鼻息,這感覺委實不好受。因此,新加坡一方面積極完善城市廢水處理系統,確保每一滴水都不會白白浪費,另一方面又投入資源致力開發海水淡化技術,不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結果?新加坡不但最終能逐步解決國内供水問題之餘,竟還可化“劣勢”為“優勢”,成了“城市循環用水”、“海水淡化”的技術出口大國,為新加坡賺取可觀外匯。
面對困境,毫不避諱,在充滿憂患的環境也能生出無限生命力。可同樣的彈丸之地—澳門,眼下形勢雖然一片大好,但人們有沒有居安思危?還是在這百年難遇的契機面前,陶醉於短暫的片刻安樂?面對擺在百業待興的小城面前一系列議題:行政改革、司法效率、人口發展、青年教育、勞工就業、醫療衛生、城市規劃……澳門人是主動出擊,積極迎戰,還是越來越像一隻把頭埋進沙堆的鴕鳥?
天道有常,一心逃避也好,視而不見也罷,在我們社會裏存在著的問題,不但仍然會繼續存在,更會像信用卡欠債般越滾越大。也許,只有等到某一天這些累積問題爆發出來,無處可逃的我們才會真正“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地小人多的日本資源有限,四周更是中國、俄羅斯這樣的歷史深厚、幅員廣闊、人多勢衆的大國。所以,日本國民幾乎天生就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這種不安促使他們不斷求變。結果?小小日本在經濟、科技方面突飛猛進,成爲世界各國也不敢輕視的國家。
另一小國新加坡,因爲國土細小,食水供應長年均要依靠鄰國馬來西亞,喝水大事要仰他人鼻息,這感覺委實不好受。因此,新加坡一方面積極完善城市廢水處理系統,確保每一滴水都不會白白浪費,另一方面又投入資源致力開發海水淡化技術,不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結果?新加坡不但最終能逐步解決國内供水問題之餘,竟還可化“劣勢”為“優勢”,成了“城市循環用水”、“海水淡化”的技術出口大國,為新加坡賺取可觀外匯。
面對困境,毫不避諱,在充滿憂患的環境也能生出無限生命力。可同樣的彈丸之地—澳門,眼下形勢雖然一片大好,但人們有沒有居安思危?還是在這百年難遇的契機面前,陶醉於短暫的片刻安樂?面對擺在百業待興的小城面前一系列議題:行政改革、司法效率、人口發展、青年教育、勞工就業、醫療衛生、城市規劃……澳門人是主動出擊,積極迎戰,還是越來越像一隻把頭埋進沙堆的鴕鳥?
天道有常,一心逃避也好,視而不見也罷,在我們社會裏存在著的問題,不但仍然會繼續存在,更會像信用卡欠債般越滾越大。也許,只有等到某一天這些累積問題爆發出來,無處可逃的我們才會真正“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007年7月11日星期三
【斷章寫意】下一個十年
在香港的政治精英和社會精英階層,完全沒有那種領導能力的意志。他們佔據了一種社會的位置,但沒有利用這個位置,為香港思考未來的問題,改變香港目前反智與自閉八卦的社會風氣。幾年來的社會事件,如西九、如天星,都是由民間主動發起,政治社會精英都是後知後覺,這些精英無論是泛民也好,親政府也好,大部分都是殖民地時期培養出來的,習慣了殖民地那種政治免費午餐,習慣了那種表演式的口號政治。他們大都缺乏實質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事研究經驗。政治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興趣」,而不是一種終身的「事業」,名成利就以後參與一下公共事務的心態;精英們的被動也導致了香港的被動。香港在近十年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原因是擁有資源進行研究思考香港未來路向的政府和企業家,大都不相信「研究」,也不知道什麼是研究,他們仍然習慣殖民地時期那種被動模式……未來十年,香港面對的是如何與中國融合?如何與世界融合?一國兩制下,香港與中國融合是不可避免。但如何融合?怎樣融合?中國的下一個十年將會有著比這十年更大的變化。(節選自“下一個十年”,胡恩威的博客--“好風如水”http://goldenfung.blogspot.com/)
今天如果將日曆倒撥十年,該是1997年。
其時,香港剛回歸,股市樓市牛氣沖天,至於澳門,社會陷於經濟困局,更因此起彼伏的治安失控場面屢登各地媒體版面。那時,人們有無想到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911?那時,又有無想過澳門會變成今天樣子?
十年間,如此多影響至深至遠的事件,仔細想想,其中有多少是我們積極應變、沉著應對,又有多少是望天打卦、符碌過關?從政府到民間,若不趕快擺脫“隨波逐流”的被動心態、若不趕快學習如何駕馭自己的未來,對我們而言,明天就永遠是場全靠運氣的賭局。
看著香港媒體畫面,我忍不住猜:兩年後,澳門回歸十周年大日子,我們可交得出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而更有興趣猜猜的是,等到下一個十年,不知道我們會變成如何模樣?
今天如果將日曆倒撥十年,該是1997年。
其時,香港剛回歸,股市樓市牛氣沖天,至於澳門,社會陷於經濟困局,更因此起彼伏的治安失控場面屢登各地媒體版面。那時,人們有無想到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911?那時,又有無想過澳門會變成今天樣子?
十年間,如此多影響至深至遠的事件,仔細想想,其中有多少是我們積極應變、沉著應對,又有多少是望天打卦、符碌過關?從政府到民間,若不趕快擺脫“隨波逐流”的被動心態、若不趕快學習如何駕馭自己的未來,對我們而言,明天就永遠是場全靠運氣的賭局。
看著香港媒體畫面,我忍不住猜:兩年後,澳門回歸十周年大日子,我們可交得出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而更有興趣猜猜的是,等到下一個十年,不知道我們會變成如何模樣?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斷章寫意】拒絕本地化
永利開業初期,有内地客投訴賭場太靜,沒有一般華人聚賭的喧鬧聲。簡博賢對此自有一番見解:“中央政府開放自由行,不但是想在經濟上幫助港澳,而且更想内地居民對西方社會禮儀有親身體會。”亦因如此,永利拒絕本地化……留在澳門三年多,簡博賢不懂中文,不看當地報紙;可是他對澳門的民情及歷史卻了如指掌,儼如一位澳門通。“有很多事情,連我們地道澳門人都不知道,反而Grant比我們還清楚。”永利澳門公關傳訊經理梁碧紅說。(摘自 “簡博賢:賺錢才更實際”,《濠宅2007—澳門崛起》,香港經濟日報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5月)
如果某人在倫敦、紐約居住,一句英文也不懂、一份當地報紙也不看,他卻説自己是個英國通、美國通,你信不信?同樣的例子,如果發生在法國、甚至北京,語言換成法文、普通話,恐怕也同樣難以令人置信,偏偏充滿特色的澳門“就是與衆不同”。
其實,拒絕本地化的永利並沒有什麽可以怪罪的,正如好萊塢歡迎成龍、章子怡,而遍佈中、港、澳的標榜上等生活的樓盤廣告,卻幾乎清一色是鬼佬鬼妹,無關種族歧視,只是商業需要。但在澳門,如果一間堅持“拒絕本地化”的外資商業機構不但生意滔滔,甚至最後竟比本地人更了解這城市,那我們這些“本地化”的本地人也許該是時候深思:我們的本土性,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本土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好的、對的,談到本土化,也不一定就要將一切都毫無變革地全盤保留。我更願相信,簡先生拒絕與之“本地化”的,是封閉保守、因循守舊的“本地化”思維方式;是一味保持沉默、明明見到問題也不吭聲的“本地化”生活取向;是不求專業精進、得過且過、含混過關的“本地化”工作態度……如果真是如此,我想,要坐下來認真聽永利上課的,除了來自神州大地的自由客,還要加上五十萬其實並不怎麽了解自己居住的這座城市的“本地人”。
如果某人在倫敦、紐約居住,一句英文也不懂、一份當地報紙也不看,他卻説自己是個英國通、美國通,你信不信?同樣的例子,如果發生在法國、甚至北京,語言換成法文、普通話,恐怕也同樣難以令人置信,偏偏充滿特色的澳門“就是與衆不同”。
其實,拒絕本地化的永利並沒有什麽可以怪罪的,正如好萊塢歡迎成龍、章子怡,而遍佈中、港、澳的標榜上等生活的樓盤廣告,卻幾乎清一色是鬼佬鬼妹,無關種族歧視,只是商業需要。但在澳門,如果一間堅持“拒絕本地化”的外資商業機構不但生意滔滔,甚至最後竟比本地人更了解這城市,那我們這些“本地化”的本地人也許該是時候深思:我們的本土性,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本土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好的、對的,談到本土化,也不一定就要將一切都毫無變革地全盤保留。我更願相信,簡先生拒絕與之“本地化”的,是封閉保守、因循守舊的“本地化”思維方式;是一味保持沉默、明明見到問題也不吭聲的“本地化”生活取向;是不求專業精進、得過且過、含混過關的“本地化”工作態度……如果真是如此,我想,要坐下來認真聽永利上課的,除了來自神州大地的自由客,還要加上五十萬其實並不怎麽了解自己居住的這座城市的“本地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