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打野豬”和“搞文化產業”



一連聽了兩天的《兩岸四地文化產業硏討會》,腦袋裏幾乎悶出一窩鳥來。看著那些口沫橫飛的嘉賓,絕望像籐蔓爬滿全身,讓我感到窒息。真的,有人願意的話,我可以和你打個賭:十年後,澳門人還在不停開著這樣、那樣的“研討座談會”,繼續談論澳門應不應該、怎麽樣來搞搞文化創意產業。

兩日聽來聽去,創意沒有聽出多少,倒讓我想起來一個很久前聽過的笑話《世界各國經典殺豬方法》,姑且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個美國人在森林裏遇到一頭野豬:第一天,他們討論是否要獵殺野豬。第二天,他們告訴世人:野豬是恐怖的食人動物,如果不殺,後果不堪設想。然後,他們警告野豬:如果在24小時內不離開森林,就要遭受滅頂之災。第三天淩晨,他們把野豬窩夷爲平地並把野豬和森林據爲己有,之後再搜集野豬吃人的證據。

三個英國人在森林裏遇到一頭野豬:第一天,他們會打聽美國人對野豬的看法和態度。第二天,他們向世人宣稱,堅決支援美國人的決定。第三天,他們會跟在美國人的後面勇敢地向野豬發起衝鋒,然後分得美國人吃剩下的一點豬肉。

三個德國人在森林裏遇到一頭野豬:第一天,他們會研究和制定詳細的殺豬方案。第二天,他們按照方案組織、實施獵殺。第三天,他們吃掉野豬然後默默離開森林。

三個中國人在森林裏遇到一頭野豬:第一天,他們大談人與野豬的辯證關係、吃豬肉的重要性、如何在殺豬和吃豬肉上體現中國特色、以及中國人殺豬的優越性等。第二天,做獵殺野豬前的動員報告以及對獵殺的要求和整體戰略部署,並再次強調獵殺野豬的重要意義。會後開展分組討論、輪流發言,做到深入領會、徹底掌握大會精神。第三天,通知各大媒體進行報道,宣揚各小組掀起學習殺豬精神的新高潮。第四天,發現野豬跑了。”

兩天來,看見大家討論得如火如荼、口沫橫飛的樣子,我好想跳起來大叫一句:別在這裡蘑菇了,趕快行動吧!

研討會上,來自臺灣的李天鐸博士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他提到,創意產業、文化產業、創意文化產業、創意工業也好,都是政客們想出來的名詞,真正的大玩家(譬如美國的好萊塢),是從來不在這裡浪費口水和精力的。

政客大談“創意產業”,無疑爲了給民衆提供“新經濟增長點”的期望,透過媒體的宣傳,在民意和選票上有所收穫。其實,不管這些產業為我們帶來多少GDP,也不管這些東西叫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創意工業也好,真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會不會做出成績來。

問題到底在哪裏?

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煕來在回應美國對中國巨大貿易順差的時候說過:中國人賣一億件恤衫到美國去,也不如美國人賣一架波音到中國來。他的話,真的說出了問題的關鍵。創意是個大工業,可是,中國人還在沿用當年“以本傷人”的策略,在中、下游環節鬥平鬥賤,可是,創意產業最核心的部分:“創造力”卻永遠無法把握在手裏。一班人講來講去,還是GDP多少多少,出口額如何如何,票房數字怎樣怎樣,卻沒有看見,中國人、中國文化創造力的根本,已經受到了最深的傷害。

研討會第一天的下午,有個澳大教授提出了中國“審查制度”的問題,臺上的嘉賓避而不談,說這不是問題的重點。怎麽不是問題的重點?高行健要跑到法國去才能拿諾貝爾,章怡和要到香港才能對自己作品被禁的事情説話,婁燁導了部電影《頤和園》沒有通過審查就去參賽戛納電影節,結果被罰五年不准拍片。哪怕你是希治閣翻生,史匹堡第二,在這樣的制度下,你還敢拍電影嗎?而其實這些,原來不都是可以成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根基嗎?

第二天,科技大學的教授也點出了另一個關鍵問題:教育。是的,現在澳門、香港、甚至内地學生從小到大的教育是貧乏、單一的。藝術、文化在冗長的教育鏈裏面是相當薄弱的。我們今天談創意產業,不一定要等到拍電影、出唱片、畫動漫這一頭終端才來做文章,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的考試制度、我們的學習方式,一直就在把天賦各異的學生扭曲成“品種劃一”的流水綫產品,而等到他們已經型格俱定了之後,我們卻又來説“喂,多一點創意好不好?”

我們該做些什麽?

中國的“文化危機”、“創意危機”要儘快解決,澳門的創意型城市轉向也要儘快啓動。而首先就要在三個基本方面“百年大計,從頭做起”:1)完善法律體系;2)優化教育制度;3)保障創作自由。

法律上,知識產權保護、企業資助文化活動的配套法律完善、文化產業範疇企業活動的相關立法,都要有條不紊漸次開展;教育上,多元價值的認同,從小開始的文化藝術根基培養,從“應試教育”到“質素教育”的真正優化落實,對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的扶持都要認真、科學、長遠的規劃。至於創作自由的重要性,就根本不用説了。而如果真的政府想做些什麽的話,一份長遠的、有前瞻性的、經過社會充分討論和廣泛共識的“澳門文化政策發展綱要”應該被制定出來。

從今開始,不要再開口閉口談什麽GDP、就業率、回報率了,如果有一天,澳門有人能寫出一本《大三巴密碼》暢銷全世界,好萊塢也來取景拍戲,世界各地的遊客因此紛湧而至的時候,你不講創意產業,也會有大把公司把錢往這裡投。如果說“創意工業”是一場以“人才”為根本的持久戰,我們現在就正處在“深挖壕,廣積糧”的準備階段,如果“文化產業”是一項希望獲取豐厚回報的長期投資項目,我們現在就正處在“投資”的前期投入階段。

當然,我們也可以一邊繼續高叫口號,一邊說著口是心非、教條八股的官樣文章,反正,等到了第四天,那只大肥豬一溜煙地跑掉了之後,我們還可以嘗試去再找一頭牛或羊來繼續我們的“君子動口不動手”遊戲--這點智慧,中國人還是有的。

2 則留言:

匿名 說...

澳門現在噴口水0既多
創作0既人少

就算有傻瓜不顧後果粉身碎骨地作嘗試
(縱使失敗都叫有做0野)
可能會畀老牌前輩集團排擠
又會畀d噴口水0既人打壓一文不值

講開都覺無奈...

匿名 說...

尺兄所言極是。

但值得探討的是,爲什麽會噴口水的多,做事情的少呢?也許就在於,原本可能就無事可做,而且遊戲規則就是這樣,你不噴噴口水,就沒有什麽“著數”給你,而只懂得去嘗試的那些往往會粉身碎骨。

不過,隨著澳門越來越融合到國際家庭裏,我相信這種情況可能會慢慢有所轉變。天道酬勤,慢慢地,儅大家發現,原來只會噴口水的比不上真正會做事的,也許,熱衷噴口水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今天看新聞,威記一間“金沙”就撼低嗮澳博成支大軍,也許,會給澳門人帶來不少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