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5日星期四

【斷章寫意】文化產業

文化理想從未改變
1935 年企鵝成立之初的標識

(2006年企鵝出版的商標)


在希斯路機場等候期間,我買了一本企鵝版的《香水》-以電影劇照做封面,六鎊九九。揭到最後一頁,看到「企鵝出版」的故事。看了很窩心,最近常被「藝術商業化」這樣的問題煩擾,看了這段文字,雖然是宣傳文字,也令我覺得很舒服-又有市場策略,又有文化理想。文化產業就是要這樣做,從來就要市場與藝術並重,平衡不易,但只要聰明地、本著良心地去做,是可以做得到的。

("企鵝的故事",摘自: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茹國烈的網誌http://louisykl.blogspot.com/ )


1935年,時任Bodley Head Publishers總經理的艾倫‧雷恩(Allen Lane)搭乘火車從埃克塞特回倫敦。在車站,他想買本書在路上讀,結果,除了幾本雜誌之外,他發現自己實在沒有什麽選擇。

1935年7月30日,艾倫以100英鎊出版了首批企鵝系列圖書,售價不過每本6便士(相當於當時一包香煙的價錢)。艾倫認爲書不應是昂貴的產品,也不應只在書店裏面才能買到。書本,也可以出現在連鎖店、雜物店裏,更應該讓所有人唾手可得。這概念後來傳到美國,更引發50年代「優質平裝本」出版革命,從根本改變了場地對於閱讀的限制:旅行、休假、上下班,人們隨時都可以閱讀,那些便於攜帶的小開本圖書甚至在二次大戰期間隨美國海外作戰軍隊走遍世界。

所有這一切,原來源自當年在車站找不到心儀書本的艾倫腦子裏的一個念頭:「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今天的澳門,「發展文化產業」口號人人高唱入雲,我突然想:這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心懷文化使命,而非只想另立名目賺它一筆?而又有多少人,會在心裏對自己說這句話:我想改變世界。

(“文化思考”系列之一)

刊於2007年1月25日《澳門日報》副刊 "新園地"

【李爾‧在此】《茶館》:昨日經典,明天能否重現?



焦菊隱1958年執導老舍的《茶館》,成爲中國話劇的傳世之作。1992年的最後一場告別演出,讓焦版《茶館》在中國話劇史上從此定格。1999年,内地導演林兆華以全新陣容重排這齣經典。將於1月26、27日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這個復排版《茶館》力求“原汁原味”:從導演手法、舞台布景、演員走位、燈光節奏,都嚴謹地將經典還原。而演員方面,也是目前北京人藝的最強陣容,包括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等内地炙手可熱的明星級大腕。

在《茶館》作告別演出之後,曾有人說那是一個理想主義話劇時代的終結。2005年,作爲中國文化年重頭戲,《茶館》遠赴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演出。當時就有藝術評論家對此表示擔憂:自《茶館》1980年代作爲中國話劇最高水準的代表作赴德、法及瑞士演出至今,差不多二十多年過去了,可是,今天它還在作為中國話劇代表赴海外交流,對中國話劇來講,這其實是不是一種悲哀?

的而且確,中國戲劇近年在重量級、大師級創作方面乏善可陳。中國戲劇到底缺了些什么?已成爲關心中國戲劇發展的人們無法迴避的問題。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造,而優秀的創作一方面來自寬鬆開放的創作環境,另一方面也植根於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今天的中國,無論在這兩方面都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一切圍著市場轉的思維、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再加上流行文化的干擾,令目前中國的戲劇創作走進了一條“掘頭路”。雖説市場也應是藝術創造的考慮因素之一,但藝術創作卻並非單爲取悅觀衆,再加上現在内地提出的所謂“重視市場”大多已變質成純粹票房收入考慮,這更加速令許多當下舞臺創作變成急功近利之作。從另一個層面出發,内地社會今天對多元化劇場表演形式的包容性也越來越低,這便意味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劇場創作、演出、觀賞的氛圍離觀衆也越來越遠。就此意義而言,復排版《茶館》的出現或許正代表中國劇場人對過往輝煌的某種嚮往和懷念:因爲,在今天中國的創作環境和條件之下,我們還想看見另一齣可媲美《茶館》的大師級作品,恐怕已經是奢望。

展望明天,中國戲劇將如何在尊重、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突破舊有框架,有所創新發展?今天,我們終於又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曾擁有的經典。那麽,這將是一次撫往追昔的默然悼念?還是一次朝氣蓬勃的藝術重生?

站在重新開張的《茶館》門前,就讓我們也借機對中國戲劇的未來作一次深切叩問。

(刊於2007年1月25日《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

2007年1月19日星期五

【明報】蔡子強﹕只談願景不顧現實 不是政治家?

蔡子強﹕只談願景不顧現實 不是政治家?
2007年1月19日

作者為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上周,曾蔭權在立法會暗批特首選舉對手梁家傑,只曉得談「願景」,說:「我希望自己所提出的未來5年施政綱領,不是只談願景,不講執行;或者只談開支,不理收入;只講理想,不顧現實。我會堅持我當特首的一貫原則,就是要講得出,做得到。」

面對煲呔借用自己的慣用語「願景」來挑釁,輪到大狀出身的梁家傑發問時,他卻選擇「照稿讀」,斯斯文文讀出早已擬訂好的文物保育問題。事後大家都不禁搖頭嘆息。究竟「願景」與「領導」的關係為何﹖哈佛大學名教授加納(Howard Gardner)所著《Leading Minds: An Anatomy of Leadership》,為此提供了一個詳盡的答案。

加納教授開宗明義,便引述著名社會心理學家Charles Cooley的名句:
「一切領導都是透過將理念傳達別人心靈深處而行使的。」(All leadership takes place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to the minds of others.)

接著,加納教授又引用了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 Keynes)的另一名句:「講求實際的人,總是以為他們能免於任何理想的影響,但他們其實只是淪為一些已經不存在的經濟學家之奴隸。」(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s influences, 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當然這句如果由梁家傑引用,「經濟學家」可以改用「推銷員」三個字取代,但對不起,梁大狀就是少了李柱銘所講的那種幽默感。)

加納教授更不厭其煩,把二次大戰時風雲際會,十位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他們的願景綜合概括如下:

蔣介石:驅除外侮令中國恢復獨立自主和統一
邱吉爾:英國是基督教文明的最後堡壘,自由與個人權益至上
戴高樂:法國應該重拾大國的身分和尊嚴
希特勒:日耳曼是世上最優越的民族,應為自己從其餘劣等民族手上爭到更多生存空間
列寧:擁有俄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一個社會主義中國,不斷革命論
墨索里尼:重建羅馬帝國的聲威,發展意大利的「新群眾」
羅斯福:政府應該關愛和積極進取,在危機和戰爭時,美國應承擔起國際上的道義責任
史太林:史太林主義下的計劃經濟
東條英機:日本是一個優越而戰無不勝的民族

其實,就是連「歐盟之父」莫奈(Jean Monnet),亦即是曾蔭權自己在《香港家書》推崇備致的那位,也曾經說過:

「我只有一個好主義,但已經足夠了。」(I had only one good idea but that was enough.)

誰敢說願景不重要﹗

當然,你或會反駁,說前述那些領袖,都是在「願景」和「執行」兩方面都能兼顧到的卓越人物,並不單是崇尚空談。但在加納教授的書中,卻有另外提醒我們,兩位最初被人認為是不通世務、只曉得侃侃而談,但最後卻單憑願景,便感召了千千萬萬群眾,改寫了歷史的人物,他們就是印度聖雄甘地,以及黑人民權之父馬丁路德金。

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廣場前,向群眾發表那篇震古鑠今的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我相信沒有人會因為馬丁路德金不講政策,不講執行,而敢低貶這個願景的偉大之處。

至於甘地的「不合作運動」(Satyagraha)、「非暴力抗爭」更是無人不曉。1930年,他領導過「抗議鹽稅之長征」(Salt March),抗議殖民政府橫徵暴斂,向貧苦大眾抽取鹽稅,使他們百上加斤。當時年逾60、恍如風前殘燭的甘地,從修行院出發,走了24天及200多英里,穿州過省,沿途有數以千計人士加入,最後一眾到達海濱。甘地在群眾面前默默地檢起一把鹽巴,在陽光中高舉,旋即激發起全國各地窮人紛紛提取海水自制食鹽的洶湧浪潮,結果導至包括甘地在內的6萬多人遭監禁,向殖民政府的鹽稅法作出最嚴正的抗議。

過程中,甘地沒有提出政策,沒有提出執行,但他細小身軀的背影,卻要比任何一個殖民地官僚的身體為之巨大。

如果我是梁家傑的幕僚,當日我就會第一時間電郵以下一條問題給梁大狀,叫他把原先擬好的問題拋到一旁:

「剛才講到願景,令我想起印度聖雄甘地,以及黑人民權之父馬丁路德金。他們正正就是曾先生口中那種『只談願景,不講執行;只講理想,不顧現實』的人,但卻肯定無人能夠否定他倆的願景,對整個人類歷史進程所作的重大貢獻。」

「立志要當politician的曾蔭權先生,難道你會說甘地和馬丁路德金兩位不是政治家,而你自己才『配』嗎﹖」

2007年1月18日星期四

1歲的BLOG:開張誌慶


不知不覺,在這裡寫了整整一年。
回到最前面一篇篇看自己寫的文章,感覺有趣。
BLOG好像是一件穿著舒服的外衣,
我們可以穿著它盡量的自由活動,
卻也可以不必完全暴露真實的自己。
回顧背後,看看前方。
繼續走吧。

【斷章寫意】害蟲


“四億年來,甴曱從來沒有改變過佢的生活方式,改變的,只是周圍的環境……”節錄自2007年1月13日澳門文化中心舞臺劇《月黑風高變蟲記》對白


蟑螂--廣東人叫甴曱--原來是這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根據化石證據,原始蟑螂在約四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於地球上。如果從“先來後到”的角度來看,其實,它們纔是地球的原居民,而人類只不過是擾人清夢的不速之客。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在我們眼裏,甴曱和可怕、醜陋、骯髒這些詞挂起鈎來,任何令人作嘔的形容詞用在它們身上都不算過分。因此,從人字拖到殺蟲水,我們不斷想盡一切辦法要消滅這些“害蟲”。問題是:“甴曱是害蟲”這個幾近真理的概念,究竟由誰來定義?

根據生物學家研究,全球甴曱可分類成3,500種左右,其中,只有約50種纔是害蟲。科學研究還顯示,甴曱是一種很愛清潔的昆蟲,它專門清除環境中的垃圾,家居中出現蟑螂其實是環境惡化的警號。但是,因爲人類有能力佔據地球,所以被趕出森林原居地的甴曱變成人人喊打的害蟲。甴曱之所以變成害蟲,並非因爲它十惡不赦,卻只因鬥不過人類而已。

從《月黑風高變蟲記》我突發奇想:在不斷蜂擁而至的財大氣粗的財團、投資者、投機商面前,居於這座城市的澳門人,會不會也有一天會因爲擋住了他們的“財路”而被定義為“害蟲”?

近年,遭人類不斷破壞的地球頻頻發出抗議訊號,如果你有看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An Inconvenient Truth》,或許會認同:人類末日的到來已經不太遙遠。對於無法言語的地球來説,人類才是它最頭疼的“害蟲”。不過,世界各地的甴曱們也許不必擔心:根據生物學家分析,就算全球大部分的生物在氣溫、核輻射、病毒的影響下滅絕,甴曱仍然會是少數存活下來的動物之一。

(刊於2007年1月18日《澳門日報》副刊 / 新園地 )

2007年1月16日星期二

我們正在自掘墳墓?


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
.
生死長短因人而異,但所有人從一出生就在慢慢走向自己的生命終點,這,確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
既然如此,我們還忙些什麽?每天營營役役又是爲了什麽?我想,也許我們心裏面存著這麽一個信念:爲了我們的下一代能過得更好,爲了我們的這個世界更美麗,即使我們的生命在幾十年後終結了,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會為我們的後代而存在,而且,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美。
是嗎?

手上拿到今年1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封面照片(見上)讓我觸目驚心:那一片曾經遮天蔽日的亞馬遜雨林,如今只剩孤木一棵。

過去這40年來,將近20%的亞馬遜雨林被夷為平地—比此前歐洲殖民時代的450年間所砍伐的還多。實際百分比可能遠高於此。科學家擔憂未來20年將會再減少20%的林木。屆時,亞馬遜雨林生態系就會開始瓦解。而作爲地球之“肺”的亞馬遜的消失,會加快地球溫室效應達50%。那麽,像恐龍一樣,人類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不同的,是恐龍還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接受命運。而我們卻是興致勃勃地自掘墳墓。

我們可以做什麽?在這個全球人類共同面對的生死攸關的問題面前,身在澳門的我們還能置身事外?在全球有識之士群起為我們的下一代出力的時候,我們還有資格作茫然不知,在爲更高的GDP,更高的遊客數字,更多的高樓大廈而歡呼雀躍嗎?

現在。很多環保團體開始行動起來,呼籲全球消費者抵制那些不遵守“綠色規則”的跨國企業,像麥當勞這類的企業也已經在被迫對他們自己的供應商的生産供應以及環保狀況提出要求,在全球化消費主義的大趨勢之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相關鏈接:

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

【李爾‧在此】要文化,不要霸權


日前内地媒體報道,《傷城》發行商保利博納公司揭露《滿城盡帶黃金甲》與中影數字院線簽訂壟斷協議:該院線從去年12月14日至今年1月14日期間只放映《黃金甲》一部電影。

身為全球最大數字院線,擁有200多張數字銀幕的中影幾乎囊括内地所有數字院線,其被壟斷無疑對同檔期的《傷城》、《三峽好人》等影片極不公平,而新畫面公司老總張偉平和張藝謀幾近兄弟的交情,也許是此次壟斷事件的一個關鍵注腳。在商言商,此做法在商業策略上似乎無可厚非,但電影行業的良性競爭應該來自百花齊放的藝術爭鳴,這種依靠壟斷放映渠道的“有你無我”式競爭手法,無疑對中國電影行業整體健康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究其根源,其實是來自今天内地對“市場”幾近盲目崇拜的主流思維,文化層面的競爭最後往往用商業手段來解決。政府文化政策的缺位、文化市場規範的不健全,令票房成爲唯一業績指標,市場炒作則是唯一制勝之道,電影藝術淪爲一場搶錢競賽。因此,我們看見内地大腕級導演近年紛紛推出《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賣弄矯情、空洞乏味、靠巨額投資、明星效應加特效充場面的作品。而吊詭之處還在於:這些影片往往還能屢創票房新高。可見,這些充斥中國影院的“仿荷里活”之作,正在加速内地觀衆群的視野膚淺化和口味單一化。

雖然壟斷事件在上級主管單位的調解下,最終得以息事寧人,但其帶出的議題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在藝術道路上也曾遭過封殺打壓的張藝謀,對此類“文化霸權”行徑不可能毫無感受,但爲什麽晉身内地最有影響力的大導行列之後,竟也變成當年自己憎惡的“擋路者”(或者,起碼站在他們的行列裏面)了呢?

查實今天中國對金錢和權力的崇拜其實已滲透包括張大導在内的大部分人的骨髓:從不殺秦王的《英雄》刺客到無毒不丈夫的《黃金甲》皇帝,滲透其中的思維,仍是對“極權”的崇拜以及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正當化宣揚,而其隱含的這種價值觀,對國民潛移默化的靈魂扭曲更加不容低估。

“若要測試一個人的品格,交給他權力就是最好的考驗。”事實是,無論是藝術工作者還是藝術行政管理者,只要一朝權力在手,總會不由自主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可是,要知道,真正的文化權力,絕非來自鐵蹄金甲的征討,而是開放、包容的人心征服。

真正的文化權力,不是有能力決定去做些什麽,而是有能力決定不去做些什麽。手握影響力、金錢、權力的藝術家以及文化決策者們,是時候好好思考一下了。

(刊於2007年1月11日《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

【斷章寫意】買定離手

「愛香港,愛海洋公園。」
- 香港海洋公園,二零零六年香港HKMA/TVB傑出市場策劃金獎
引自: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網站(http://www.hkma.org.hk/

迪斯尼九九年宣佈落戶香港的時候,差不多係人都認爲首當其衝的“本地姜”--海洋公園已到末路。面對市值逾千億美元的對手,這間馬會八七年引入商業運作的公園已疲態盡露。但所謂“世事如棋局局新”,當香港迪斯尼屢屢糾纏在農曆年“自由行”同胞衝擊大門、全年入場人數未達預期目標的陰影之下,海洋公園卻“四兩撥千斤”:零六財政年度入場人數超四百萬,同比上升七成七,更被《福布斯》(Forbes)列爲全球最佳十大主題公園之一……現在看來,這份成績表有點不可思議,但事實是“市場如戰場”,從不講彩數和運氣。

那麽,海洋公園到底做對了什麽?

成功其實來自危急關頭的一個決定:海洋公園決定不能跟在迪斯尼後面,相反,要回到“立園之本”-強調人與自然的聯係,銳意將公園變成“香港人的鍾愛和驕傲”。今天這策略被證明是對的,被列爲市場行銷定位的成功範例,當之無愧。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要素,而市場定位又是競爭制勝的關鍵。分析市場,確立定位,一旦決定就“買定離手”,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否則,左搖右擺、心大心細,不管資金多雄厚,最後亦得死路一條。這道理對企業如是,對城市(尤是賺旅客錢爲生的城市)亦然。

眼下因緣際會的澳門腰包越來越鼓,心卻越來越慌:跨境工業區、體育運動城市、會展旅遊、中醫藥港,平臺、橋樑,想頭一大堆,其多元化理念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或許我們更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一個讓人認同、嚮往的澳門城市品牌定位,到底在哪裏?
刊於2007年1月11日《澳門日報》副刊 "新園地"

2007年1月9日星期二

【斷章寫意】新年快樂


“全城為聖誕歡騰,説是因爲大家口袋寬裕了。股市好,樓市旺,香港人是經濟動物,有錢就開心……據説,香港並沒有系統統計香港人的快樂指數(聯合國其實有齊完整指標定義),只有片面的簡單調查,而調查的結果,通常都指向不快樂(因爲工作過忙,因爲與家人聚少離多,因爲……)。不丹人過得很開心。而不丹人的那種,並不需要用瘋狂購物來證明自己,或告訴別人。”(摘自2006年12月24日香港《明報》)


認識不丹,是因爲一個最近常常聽到的名詞 —“快樂指數”。

在世界各地都在把財富增長和快樂挂鈎的時候,人口僅75萬的小國不丹卻反其道行之,國王旺楚克七二年登基時以“快樂指數”取代“GDP指數”來衡量國家發展:不丹先開全球紀錄,將煙草納入「毒品管理」,成為世上首個全面禁煙國;不丹大力保護覆蓋六成國土面積、覆蓋率亞洲排名第一的森林資源;為免受潮水般的遊客衝擊,沒有獲邀前訪的遊客每天要繳納兩百美元給不丹政府,而且全年遊客不得超過六千個(令人奇怪,這反使不丹在國際遊客心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人均GDP約八百美元的不丹一點也不富裕,卻能躋身全球最快樂國家第八位(僅次於北歐富國芬蘭、瑞典)。快樂未必一定要和財富掛勾,不丹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證明。

是的,如果說,進步繁榮等於盲目追求表面發展,增加財富等於無所顧忌的經濟膨脹,追求幸福等於放棄人文關懷的放縱狂歡,我們是否還願意為這樣的快樂送上自己的祝福?

對於真正關切澳門未來的澳門人來説,二零零六年帶來的問題遠比它所提供的答案要多得多。新年伊始,我衷心期盼:在已經到來的二零零七,我們仍會心懷追求答案的衝動和勇氣。

謹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

刊於2007年1月4日《澳門日報》副刊

2007年1月1日星期一

新年快樂!

各位長輩,老友,以及初識,相識,無緣認識的各位來訪客,

新年快樂!


好像有人說過,一月一日,是每年只有一天的獨一無二的日子,也是每年開始的第一個日子,所以,全人類都應該好好慶祝,仔細懷念。

但想想:一年當中的三百六十五天,哪一日不是獨一無二的日子?對於每天睡醒看見新的太陽升起,新的日曆揭開得我們,每一天又何嘗不是一次全新的開始?

新一年的來臨當然要好好慶祝,但是,不要忘記:其實,每一天也值得我們去好好慶祝,每一天也值得我們去認真渡過。我們的2007,還有,我們的生命,不正是這一天,一天,慢慢積累而成的嗎?

與諸君共勉,並祝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