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義士佩刀出,鬼神避其靈。昏黃胡騎至,馬足如點星。投書何倉皇,頭落刀光瑩。荊卿利匕首,孤掌誠難鳴。義士揚揚歸,瀝血祭幽冥……【摘自:《沈義士歌》,香山詩人劉熽芬。】
在澳門出版的《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1832年5月西方傳教士裨治文(E.C. Birdgman,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於清末在中國廣州創辦的一份英文期刊,該刊1849年10月號(即刺督案發後的兩個月),即以《時事日誌:澳門總督亞馬勒被殺案》為題,做了詳細報道,其描繪的刺殺場景大致如下:“……是日傍晚,總督閣下由其副官賴特陪同,如平時一樣騎馬閑遊。他們二人出去野外,而其他人則照樣留在跑馬場。這時候,有幾個孩子來到他們跟前。每人手持竹竿,竿頭綁着樹葉,並舉竿敲打總督的馬頭。總督立即掉轉坐騎,企圖對這種莽撞行為略施懲戒。這時有八個也手執竹竿的成年人衝上前來,圍住總督的馬。其中二個攻擊他的副官,另外六名歹徒則丟掉竹竿,從袖管拔刀撲向這個不幸的受害者。總督手無寸鐵,又失去右臂,無法抵禦攻擊,很快跌落馬下。殺手們砍去他的頭和手,又把他的屍體亂砍亂劈……”
從馬爾斯(H.B.Morse)到《中國叢報》,西方史料似乎較為一致——總督坐駕應是被人(廣東人個頭一般較矮小,被誤作“小孩”也不是沒有可能)用竹竿截停(行刺成功的首要關鍵,是如何令策馬飛馳的總督停下,然後予以伏擊,不得不承認的是,比起置香花或豆於道,派一群人以長竹竿攔馬的方式進可攻、退可守,似乎靠譜多了),然後刺客們(依不同版本,可能是二至八人)蜂擁而上,一組阻擊總督隨從,另一組取亞馬留性命,這和光緒版《香山縣誌》的記錄也大致吻合(光緒版雖僅沈、郭兩人,但也是分兩路出擊,戰術角度而言是一致的),看來就此應可大致還原歷史現場。當然,說起來,要探究刺殺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最後還有一項資料也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當事人之一——沈志亮的口供記錄了。
(沈志亮與亞馬留 · 四)
|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5-05/14/content_997573.ht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