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認識民主,從細節開始 ——讀《民主的細節》




內地學者劉瑜的《民主的細節》在內地書市很火,顯示出內地如今對“民主”的討論已不再視若“洪水猛獸”。身屬“七○後”的劉瑜,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政治學博士,也是劍橋大學的政治系講師。《民主的細節》一書大多來自其為《南方人物周刋》撰寫的專欄文章。誠如作者所述:“我寫這些文章的‘主導思想’,與其說是某種政治理念,不如說是對一種缺乏精確性的議政方式的反感。多年來我們花了如此之多的時間去判斷‘西方制度’的好壞,以至於我們都沒有時間去了解它到底是甚麼。”

在過往社會的討論聲中,“民主”總被戴上一副“意識形態”的臉譜,有關“民主”的爭辯也常常變成立場之爭、路線之辯,但在唇槍舌劍的來往之中,大家卻常常忽略“民主”背後的細節,而“民主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在美國生活、工作了近十年的作者,在這本觀察美國民主的書中充滿細節的呈現與思考,也恰恰是對於細節的關注,令書中文字充滿生活氣息,仿若與老友閒話家常——為甚麼總統大選投票看來“選誰也差不多”竟然是一件好事?為甚麼一個社會在民主選舉裡“投票率低”比“投票率高”更好?一個社會愈民主就愈好嗎?為甚麼貪污腐敗不容易在美國形成體制性的風氣?以選舉為重心的民主機制又面對哪些弊端和挑戰?作者以其在美國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帶領中國讀者從生活層面體會民主的眞正意涵,並由之反思中國社會目前的現實問題,比如:對於中國老百姓當正常權利受到侵犯卻無能為力的忿忿不平、人大代表在機制內無法發揮應有的制衡作用的痛心扼腕……故此,很多時候,作者談論的雖然是美國的問題,滲透其中的卻是對中國的思考。

毫無疑問,在今天中國的書店裡,能夠買到一本這樣的書,或許本身就代表了社會的一種進步——一種能夠包容不同意見、能聆聽批判聲音的進步。對於正在談論以及期待“政制”進步和改革的澳門人來說,這更是一本不可錯過的“通識讀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