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斷章寫義‧反思民主之三】政治與經濟
關於民主,一個不解之謎是:為什麼它在一些國家能夠運行良好,而在另一些國家卻“沒用”呢?雖然我從不認為民主的功能是發展經濟,但是防止腐敗、提高公共服務水準、縮小貧富差距卻應是民主的題中之意。(摘自《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劉瑜著,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6月)
有人說,台灣搞一人一票,結果選了個陳水扁出來,還有泰國、菲律賓,你看多亂!就連英美等民主大國,不也欠了一屁股債,失業率高企……所以“澳門有今天的經濟繁榮不容易,不要自亂陣腳,學人家搞甚麼一人一票式民主。”
打個比方:若你坐出租車去買彩票,結果中了頭獎,你就從此斷言“想中彩票,必須坐出租車去買”?除了管治權移交,澳門政制自回歸後並無巨變,經濟起飛實因碰上“賭權開放+自由行”的千載黃金機遇,“專營”的博彩業,周邊地區搶不了這口飯,加上“自由行”同胞眾多、荷包脹鼓,還有澳門微型經濟體的傳導效應明顯。但問題是,這和政制有多大關係?我的意思是說,若允許海南島、大嶼山套用澳門“博彩專營+人員及資金出入境便利”制度,可能人家也會經濟繁榮、夜夜笙歌。
我們眼見太多實例:民主國家有貧有富,不民主的國家也有貧有富──中頭獎的,有坐車有走路的;買了幾十年沒中過一次的,也有坐車有走路的。但“不患寡而患不均”,政治制度的真正作用,在於決定社會資源這塊“蛋糕”──不論大小(社會再窮也有資源,人民窮得揭不開鍋的北韓,不也能為領導人豪花60多億放太空煙花?)──怎麼分:好的制度,社會成員都有份參與,大家共同決定並遵守規則;不好的制度,則充斥不公不義,令社會撕裂,民心不安。民主制度不能保障經濟繁榮,事實上,哪一種制度又可以?台灣一人一票選了個陳水扁是沒錯,但別忘了,若沒有“一人一票”,大權在握的陳水扁,台灣人能怎樣把他趕下台去?也許你會跟我抬槓:要不是一人一票,陳水扁當初又怎上得了台?可請你想一想:澳門沒有一人一票,不也出了個歐文龍?
(反思民主,三)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
【2012英國迷你劇集】鐵達尼號
以一段跨階級的淒美愛情來折射一場世紀海難(或反之)固然是電影工業的成功祕訣,但其實,在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裡面,還有更多故事,更多小人物、大人物、有名有姓、無名無姓、令人振奮、令人傷悲的故事,四集英國版鐵達尼劇集,發揮了英劇一貫的精緻和細膩,但更可貴的,是在"JACK & ROSE"之外, 呈現給我們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故事。
不知怎地,一邊看, 一邊想到了澳門──最近政改(或政發, 隨便你怎麼叫都好) 帶出的醜態百生的社會現實,在某些人的口裡,澳門經濟的"暫時風光"也像那一隻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一般, 於是, 那些人打著"穩定"、"和諧"的旗號, 把"澳門"這隻船上的望遠鏡收起、不願裝備救生艇、忽略"冰山警告".......只是, 如果(真的, 我只希望這是如果)到了撞上冰山那一刻, 那些自私自利、暴虐不堪的人性, 恐怕會讓所有人都備受地獄之火的煎熬。
看看一百年前的鐵達尼號, 再想一想今天的澳門城,也許, 你突然會覺得, 那場災難, 距離我們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遙遠!
天佑我城!
【2012英國迷你劇集】鐵達尼號(第一集)
【2012英國迷你劇集】鐵達尼號(第二集)
【2012英國迷你劇集】鐵達尼號(第三集)
【2012英國迷你劇集】鐵達尼號(第四集)
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
【斷章寫義‧反思民主之二】分蛋糕
……問題在於,“不夠民主”一定是件壞事嗎?一個社會一定是越民主越好嗎?對美國歷史的進一步觀察表明,也許美國開國之父們在設計美國憲法時,主導思想本來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僅僅是“制衡最大化”。【摘自《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劉瑜著,上海三聯書店,二○○九年六月。】
大學畢業不久,因工作關係,赴內地修讀法律學位。憲法課上,敎授不談枯燥法律條文,不考社會主義理論,上來就抛給我們一條IQ題:分蛋糕——“一塊蛋糕兩人分,如何彰顯公平,讓大家都滿意?”同學們各施“才藝”,連原子秤也出動了。最後敎授來公佈答案(原來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而已):讓一個人負責切,另一個人負責分。驟聽似覺太過簡單,但仔細一想,就品出道理:這就是制度——能產生制衡作用的制度——的力量。
最近不少人喜歡拿美國說事,說美國其實沒那麼民主——你看!選總統是間接選舉,居然不是一人一票!對此我舉腳贊同,眞的,誰說美國民主我跟他急:除了總統靠間選,還有參議院代表規則違反人口比例代表原則、勝者全取的制度不利小型黨派、最高法院法官終身制……但問題是,也許所謂“民主”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美麗誤會,劉瑜為我們解畫:“美國憲法的眞正精神歷經200多年考驗而不過時”,秘訣在於“平民自治+精英治國+權利底線+充分制衡”的制度。回到開頭的例子,不難想像:若切、分蛋糕的都是同一人,我們日後吃不吃得上,就得指望那人的“覺悟”了。可日子久了,那人(或其繼承人)很可能連蛋糕也藏起來,不讓我們看見,再找群“磚家”論證一番,吿訴我們吃蛋糕對身體不好,沒事還是喝點涼開水算了。但是,若將“切”與“分”的權力分開,負責切的,自會想盡辦法分得公平公正;負責分的,也自會絞盡腦汁去鑑定監督。
公平正義不必靠人施捨,設計良好的制度,能弭平不必要的社會摩擦,更能讓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好!現在回到澳門,你來說說看,咱澳門這塊大蛋糕,到底是怎樣切、又怎樣分的呢?
(反思民主·二)
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認識民主,從細節開始 ——讀《民主的細節》
內地學者劉瑜的《民主的細節》在內地書市很火,顯示出內地如今對“民主”的討論已不再視若“洪水猛獸”。身屬“七○後”的劉瑜,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政治學博士,也是劍橋大學的政治系講師。《民主的細節》一書大多來自其為《南方人物周刋》撰寫的專欄文章。誠如作者所述:“我寫這些文章的‘主導思想’,與其說是某種政治理念,不如說是對一種缺乏精確性的議政方式的反感。多年來我們花了如此之多的時間去判斷‘西方制度’的好壞,以至於我們都沒有時間去了解它到底是甚麼。”
在過往社會的討論聲中,“民主”總被戴上一副“意識形態”的臉譜,有關“民主”的爭辯也常常變成立場之爭、路線之辯,但在唇槍舌劍的來往之中,大家卻常常忽略“民主”背後的細節,而“民主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在美國生活、工作了近十年的作者,在這本觀察美國民主的書中充滿細節的呈現與思考,也恰恰是對於細節的關注,令書中文字充滿生活氣息,仿若與老友閒話家常——為甚麼總統大選投票看來“選誰也差不多”竟然是一件好事?為甚麼一個社會在民主選舉裡“投票率低”比“投票率高”更好?一個社會愈民主就愈好嗎?為甚麼貪污腐敗不容易在美國形成體制性的風氣?以選舉為重心的民主機制又面對哪些弊端和挑戰?作者以其在美國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帶領中國讀者從生活層面體會民主的眞正意涵,並由之反思中國社會目前的現實問題,比如:對於中國老百姓當正常權利受到侵犯卻無能為力的忿忿不平、人大代表在機制內無法發揮應有的制衡作用的痛心扼腕……故此,很多時候,作者談論的雖然是美國的問題,滲透其中的卻是對中國的思考。
毫無疑問,在今天中國的書店裡,能夠買到一本這樣的書,或許本身就代表了社會的一種進步——一種能夠包容不同意見、能聆聽批判聲音的進步。對於正在談論以及期待“政制”進步和改革的澳門人來說,這更是一本不可錯過的“通識讀材”。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飢餓遊戲》:不容挑戰的荒謬“制度”
電影《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改編自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熱銷一千兩百萬冊、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飢餓遊戲”系列三部曲(The Hunger Games trilogy),除首部曲外,還有二部曲《星火燎原》(Catching Fire)、三部曲《自由幻夢》(Mockingjay)。故事背景設於遭大災劫後的北美洲,“施惠國”自廢墟建立,由“都城”統治,並將周遭劃為十三個負責供應都城天然資源與產品的行政區。不久,十三個行政區發動叛變,但迅速被弭平。第十三區被毀滅殆盡,以示懲戒,此外,還規定所有行政區每年必須派出一對少男少女作為“貢品”到競技場參加“飢餓遊戲”(Hunger Game),以電視轉播殺戮過程,遊戲沒有任何規則,最後存活的一位貢品即為勝利者。
《飢》描述了第十二區(最貧苦一區)的一對男女少年如何從殺戮遊戲中勝出。平心而論,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均充分滿足市場口味——俊男美女、快速節奏,刺激場面、誇張想像,但在豐富的娛樂性背後,仍帶給我們不少思考,甚至遙相呼應我們身邊的政治現實。從日本的《大逃殺》電影到美國的《生存者》實景電視眞人騷,《飢》的“眞人殺戮比賽”主題不算新鮮,但影片(小說)野心並不止此,在宏大故事框架中,滲透了古代“羅馬帝國”的影子,亦強烈呼應當下世界的現實。影片中的施惠國首都都城擁有絕大多數資源與金錢(有點像今天G8之類的發達國家,對不對?),其他人民則大部分掙扎於飢餓與貧窮,辛勤勞動所得被運往都城,留下的資源難以糊口,要靠增加自己被殺戮節目選中的“中籤率”來賺取額外資源。小說雖以靑少年為主要讀者群,但觸碰了諸如媒體、權力、階級等政治化議題,最發人深省的焦點之一,是來自對“制度”的詰問:故事中的“制度”雖然看來公開、公平、公正,甚至經過主事者包裝、媒體美化,令受壓迫者(即“貢品”)也樂在其中,甚至有不少從小被有計劃地培養成“貢品”。正是在權力的操縱、媒體的包裝、奬賞的誘惑之下,荒謬的“制度”被神聖化,無人敢挑戰、敢質疑,在不知不覺之中,剝奪了民衆(尤其是受壓迫的一群)獨立思考的權力,讓他們馴服、盲從,甚至擁護、愛戴這個“制度”。“制度”貌似維護多數人的利益,實際卻在不斷鞏固獲取旣得利益的掌權者的地位。
影片(小說)設定中,關鍵的遊戲設計師負責制定規則,甚至可以任意改動規則(趣事一則,當中途突然天外飛音宣佈更改遊戲規則,勝出者可由一人變兩人時,身邊朋友打笑說“吶,修改基本法啦!”),就連“貢品”互相殺戮的競技場,也完全受遊戲設計師操控,樹林、山火、怪獸……無不在設計師的掌控之下,但更為諷刺的是,設計師看似執掌生殺大權、仿若“上帝”般,到最後,原來也是“制度”下的犧牲品,不知道若聯想起最近在香港鬧得沸沸揚揚的“特首選舉”,你可會多一層心領神會的微笑?作為整個系列的首部曲,《飢餓遊戲》鋪陳出宏大的故事背景,呈現出原著的題旨和人物,但仍有不少地方有待進一步發展,比如影片中關於群衆暴亂的場景顯得過於突兀,“貢品”之間的關係發展亦欠深度,或許,是為觀衆在第二、三部曲中留下更多懸念。
【斷章寫意‧反思民主系列之一】民主就在生活裡
民主就在生活裡
三權分立、司法審查、聯邦制、媒體監督、非政府組織監督、投票等這些制衡機制,我們早已通過書本耳熟能詳,但是從小接受的教育卻是把這些詞匯揉成一團,扔到“虛偽的資產階級民主”的籮筐裡不予正視。“西方的民主全都是騙人的東西”,是我們時不時能聽到的論斷──對於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極盡嘲諷之能事,確實是中國社會的奇異景觀之一。不了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了解,並為這種拒絕而洋洋得意。中國早就改革開放了,現在很多中國人可以全球到處留學、旅行和出差,但不幸的是,很多人並沒有克服精神上的閉關自守。“精神開放”並不是說要去無條件地頂禮膜拜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是指放下以前所積累的成見,保持一點虛心,一點好奇心,暫且擱置政治上的判斷,真正出於知識的興趣,去從細節上、從實際事務上觀察、比較不同社會的運轉方式。只有當一個人觀察那些書本裡的詞匯如何在現實政治中展開時,才能認識到民主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公共生活方式。(摘自《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劉瑜著,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6月)
最近,澳門社會正就“政制”議題討論不絕。但弔詭之處在於,以自己平日觀察所得,大部分澳門人對此其實並不關心,甚至故意躲避有關的討論。社會有此現象,難道是澳門人特別“政治冷感”?抑或澳門人對社會“政制”現狀滿意至極,認為沒必要再加以額外關注?依我看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甚少將“民主”與“生活”關聯起來──民主,不只是一個政治名詞或抽象概念,民主,其實是融合在我們日常每一天的生活裡面的。只不過,澳門實在缺少像劉瑜這樣的學者,為大家將滲透在生活裡的“民主”一點一滴地剖析出來,攤在我們面前,讓大家恍然大悟:平日自己在生活裡所經歷的林林總總的問題,原來真正的根源是在這裡。要真正深入探討民主,我們是時候跳出陳義高章的宏大敘事或立場路線之爭,嘗試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來了解“民主”的真正意義。
(反思民主,一)
三權分立、司法審查、聯邦制、媒體監督、非政府組織監督、投票等這些制衡機制,我們早已通過書本耳熟能詳,但是從小接受的教育卻是把這些詞匯揉成一團,扔到“虛偽的資產階級民主”的籮筐裡不予正視。“西方的民主全都是騙人的東西”,是我們時不時能聽到的論斷──對於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極盡嘲諷之能事,確實是中國社會的奇異景觀之一。不了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了解,並為這種拒絕而洋洋得意。中國早就改革開放了,現在很多中國人可以全球到處留學、旅行和出差,但不幸的是,很多人並沒有克服精神上的閉關自守。“精神開放”並不是說要去無條件地頂禮膜拜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是指放下以前所積累的成見,保持一點虛心,一點好奇心,暫且擱置政治上的判斷,真正出於知識的興趣,去從細節上、從實際事務上觀察、比較不同社會的運轉方式。只有當一個人觀察那些書本裡的詞匯如何在現實政治中展開時,才能認識到民主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公共生活方式。(摘自《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劉瑜著,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6月)
最近,澳門社會正就“政制”議題討論不絕。但弔詭之處在於,以自己平日觀察所得,大部分澳門人對此其實並不關心,甚至故意躲避有關的討論。社會有此現象,難道是澳門人特別“政治冷感”?抑或澳門人對社會“政制”現狀滿意至極,認為沒必要再加以額外關注?依我看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甚少將“民主”與“生活”關聯起來──民主,不只是一個政治名詞或抽象概念,民主,其實是融合在我們日常每一天的生活裡面的。只不過,澳門實在缺少像劉瑜這樣的學者,為大家將滲透在生活裡的“民主”一點一滴地剖析出來,攤在我們面前,讓大家恍然大悟:平日自己在生活裡所經歷的林林總總的問題,原來真正的根源是在這裡。要真正深入探討民主,我們是時候跳出陳義高章的宏大敘事或立場路線之爭,嘗試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來了解“民主”的真正意義。
(反思民主,一)
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