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斷章寫意‧反思民主之二十三】別逼我吃三明治




……“選誰都差不多”又是好事,因為它說明不同的政黨都在使勁諂媚“多數老百姓”。好比我喜歡吃麵條,不喜歡吃三明治,那麼一個黨請我吃拉麵,另一個黨請我吃刀削麵,我當然“選誰都差不多了”——反正沒人逼我吃三明治。投票率低,至少對某些人來說,恰恰說明他們對政治體制的信任:旣然我就算不投票,也要麼能吃到拉麵,要麼吃到刀削麵,那我投不投票也無所謂了。【摘自《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劉瑜著,上海三聯書店,二○○九年六月】



不少成熟民主國家的投票率連年走低,相反,不少民主制度仍在發展階段的國家或地區,投票率卻大多高開,偶而更有媒體將之標榜為“公民意識覺醒”或“民主素質提升”。但其實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解讀,因為“高投票率”往往代表民衆無法就重大社會議題達成共識,一派要往東走,另一派要向西去,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只有投票站見眞章。但就像一輛好車絕非單靠一副好引擎,民主制度要有效運作,也不能單靠數年一次的選舉投票。運轉良好的成熟民主社會,民衆表達意見的渠道決非只有“投票”一途,除了行政、司法體系,多元對話渠道、活躍公民團體也擔當重要角色,行之多年的民主選舉經驗,令社會各層各界已建立起一套反饋問題、吸納意見的方法和默契,大家便不再一門心思地逼對方“吃三明治”。


民衆以“投票”來贊成或反對政府(或執政黨/派)的權力,平日大多引而不發,只有當社會出現重大問題或爭議之際,你才會看見選民們紛紛湧向投票站,用手中選票表態,所以說投票率高,未必是好兆頭。從台灣到香港乃至未來澳門,其實也有相似之處:“對抗式政治”(藍綠之爭或建制與民主派之爭)的大氛圍下,本應引發社會開展政策辯論的“選戰”很容易變成某種站隊歸邊的兩極拉鋸,選民平時被逼吃自己不喜歡的“三明治”,心有不忿又無計可施,只好用手中選票當“出氣筒”。所以說,咱們的投票率連年向上,或許非因公民素養不斷提高,而是社會不滿正在不斷加大。(反思民主·二十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