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天,在澳門地理學者黃就順和幾位青洲“原居民”的帶領下,一大班人參加了一次尋訪青洲歷史的徒步之旅。
金國平在《青洲滄桑》一文中提到:1603年,耶穌會駐澳視察員范禮安神甫、耶穌會學院院長卡爾瓦略發現青洲,並在此起造屋居住。一轉眼,四百多年過去,這青翠小島的變化又何止“滄海桑田”?然而,雖著走訪腳步慢慢深入,心情卻越來越沉重:青蔥美麗的青洲山如今已被“開膛破肚”,綠油油的山林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的澄黃山體和轟鳴的挖土機。
爬上青洲山,慕名探訪那座修道院遺址:2002年藝穗節,植池無限、紫羅蘭舞蹈團及民政總署聯合製作的《呼與吸的傳與奇──遺失的歷史,片斷再現》就在這裡演出。但這據説歷史比“大三巴”牌坊更悠久的修道院的今日模樣,卻讓我忍不住黯然淚下:不知道發展商要將之如何改建,總之,爲方便施工出入,原建築石欄被打掉、修道院牆壁被砸開一個大口子,建築材料和機器更是堆滿一地……
我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座城市的過去還不甚了了,城市的發展,就已急切得連承載記憶的舊建築都沒有了容身之地。在這座修道院裏,到底曾發生過什麽故事?我們還有沒有機會去了解它隱藏的澳門歷史軌跡?今後,青洲的歷史能否在真實歷史建築的依托下得以保存和宣揚?這些問題,我統統不知道答案。
我只知道:對於曾屬於這城市的某一段過往記憶,我已來不及向它說再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