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6日星期二

自首報告:路走得寬闊,人顯得從容【龍應台】

讀龍應台的文章,總是讓人内心波瀾起伏。很多大的道理、高深的理論,被她講來,就是那麽娓娓入心、發人深省。

身為中國人,在中國社會,很多時候我們總會自我妥協、放鬆底綫:“就是這樣的啦”,“重要的是能否達到目標,能不能做得成事情,方法與手段有時候改用還是要用”,“玩得這場遊戲,就要跟規則”,“在中國人的地方做人做事,還是要現實一點”……

不錯,中國人是聰明的,也是現實的,前人留下的“智慧”可真的一點不少:“明哲保身”、“君子不立危墻之下”、“識時務者為俊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

我們總認爲一個人、或是幾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什麽:“民不可與官鬥”,“卵不可以擊石”。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如果不從我做起,從腳下第一步走起,那麽,最後,我們又可以走得多遠?又可以走到哪裏去?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看完了龍女士振聾發聵的這篇文章之後,不要僅僅感動一下、沉默幾秒就算,真的,是時候好好想一想:我們該動手做些什麽?

自首報告:路走得寬闊,人顯得從容

龍應台 《中國時報》 2007.02.05 


…………道德不能處理法律問題,法律又不能處理政治問題。當道德、法律、政治糾纏不清,真正的價值因而混沌不明的時候,急切的我們就很便宜地把責任放在司法身上,以為司法可以提供終極的答案。可是我們明明知道,飛機時刻表可以標出台北到羅馬的里程和時速,告訴我們一天到不到得了羅馬,但它絕不可能為我們判斷我們該不該去羅馬、羅馬是不是我們的真正目標。

…………誰在乎馬英九,但是台灣的未來,不能不在乎。這個政治人物在或不在二○○八的歷史裡面,對台灣的未來是不一樣的。是在今天特定的語境裡,我認為談一談我所看到的馬氏人格特質,以及這個人格特質和民主文化的關係,可能是有歷史意義的。而今天的特定語境就是,在歷經坎坷之後,人們開始普遍接受這樣一個邏輯:政治是一種詐術,畢竟需要手段,「不沾鍋」、有「道德潔癖」,不與人利益均霑,不講究「江湖義氣」,不懂得「你搓我的背,我搔你的癢」,不善於利用公家資源交換人情,就不是一個有「魄力」、有「能力」的領袖。

這個邏輯,應不應該被質疑?

…………寫「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哲學家卡爾.波普在觀察歐洲戰後的新民主時,曾經說,徒有民主的架構是不夠的,因為填到架構裡頭去的,還是你自己的傳統的文化。如果傳統文化長不出民主的新精神來,那個架構是沒多大用的。台灣的民主飽受考驗,人民備受煎熬。在選舉的民主框框裡,填進去的仍是買官鬻爵、利益輸通、公器私用、鑽營逢迎的文化,在其中如魚得水的仍是那種傳統的擅於結幫拉派、相互哄抬的江湖人物。

…………台灣的民主,在大歷史座標上今天走到了哪一個位置?未來對台灣,尤其在兩岸關係裡,隱藏了怎樣嚴峻又可怕的挑戰?這些嚴肅的問題逼在眼前,競選二○○八,難道是為了個人仕途,而不是因為對於台灣篳路藍縷的歷史和它艱辛無比的前途,有深情,有承擔,有責任?如果是出自對於台灣這塊孕育了我們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承擔和責任,有什麼阻礙是必須畏懼的,有什麼失去是需要擔憂的,有什麼忍辱負重是不能扛起的呢?

歷史,需要人來承擔。人不同,歷史往往就走上了另一條路。我希望台灣多一點選擇──路走得寬闊,人顯得從容。台灣人在迷宮裡實在努力得太久,太累,太傷了。我們需要,迫切需要,一個寬闊的、從容的未來。

(文章在香港明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廣州南方都市報同步刊出)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