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總在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的會議上,向起草成員提出,報告要用百姓易於理解,讓百姓聽得懂的語言來寫……長期以來,中國政治文件樣話套話多、術語名詞多、模糊概括多,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人聽人厭……這種官腔文章的最大弊病,實際是將政治不經意間神秘化,成為百姓難於聽懂的「外語」。這使得政治文件與人民切身的生活關注產生了自然疏離……明白易懂的政治文件,其意義遠非口頭到書面銜接那麼簡單,而是對於增加政治透明度、民眾參政意識至關重要的細節。(摘自:2009年3月3日,香港《明報》)
拖拉幾年,終於完成自己的學位答辯。回想起來,當初選擇走上學“中文”這條路,完全源於自己對“文字”的信念——不相信中文注定要接受在英文面前節節敗退的命運:記得某次書展上,成千上百的小孩子徹夜排隊等哈利‧波特的全球首發;而就在同一個書展上,同樣充滿肆意汪洋想象的《西遊記》卻一折傾銷也賣不出去……有人説,如今已是“文字”退位給“影像”的時代。或許這是事實,但並不代表“文字”不再重要——剛奪取奧斯卡的《一百萬零一夜》後面,不正是創意十足、精彩萬分的文字?回頭看我們的《無極》、《英雄》,不正證明:沒有好文字支撐的影像,可以多麽蒼白無力?
澳門小城裏,中文是超過九成人的母語,每次聽見高官名流講話的刻板官腔、每次讀到那些讓人不明所以的行政、法律、政治文件,自己便不斷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中文爲什麽如此糟糕?我們是否真的相信:中文,是重要的?是值得認真的?而在“中西文化交匯”大背景下,澳門又有沒有想過其實可以(也應該)扮演一個豐富、補充中文魅力的角色?被一連串問題糾纏,自己越往前走,内心卻越迷糊。答辯那天,打開電視,恰好看見一條本地新聞,聽着那些社會名流和高官們講着“關注人口販賣及剝削勞動”這樣佶屈聱牙的文字,我想,如果自己對“中文”還心存信念的話,腳下的路,還很漫長。
1 則留言:
說的太對了!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