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場看三月一日小山藝術會的重演版《再見小王子》,已是第二次。和上一次不同的是,這次觀賞演出,不是爲自己,而是爲“陪”小女兒。才八、九個月的小女兒,開場前大部分時間都在將手中場刊和“玫瑰花”玩個不亦樂乎,自己一不留神,竟無留意到她居然將場刊一角塞入口中大咬,自己大驚失色:場刊是用那種普通的膠圈裝訂而成,那種硬硬的膠圈,平日連大人的手也很易劃傷,更遑論BB幼嫩的小嘴?心急之下又不敢妄動,只好慢慢地、慢慢地,將那本場刊從她嘴裏退出拿走,第一時間看看孩子的小嘴,咦?無事喔?舉起手裏的場刊端詳:原來,堅硬“起角”的膠圈已被細心修剪過,手摸上去,圓滑順暢,不怕手多多的小孩弄傷自己。心中粗略估算一番:三場演出,每場數百本場刊,纍計下來就是近千本,光是修剪近千本場刊膠圈,也是一項龐大而繁瑣的工作。輕輕撫摸那本並不算精美華麗的場刊上的小小膠圈,心中的感動久久不能平息。
《再見小王子》是新加坡戲劇家郭寶崑以法國名著童書《小王子》為藍本而改編的劇場版本:小王子要尋找“保護一朵玫瑰不讓小羊吃掉”的方法,和小王子偶遇的“我”於是一起去找人幫忙,旅程中,遇到了地理學者、賣藥人,但他們都為自己的利益而對小王子的難題毫不理會,最後,遇到園藝師的徒弟狐狸,“我” 和小王子終於弄明白“玫瑰有刺,它懂得怎樣保護自己”。
其實,全戲的緣起——小王子遇到的那道難題,乍看一點也不難,“我”一開始就提出解決方案:把玫瑰花用籬笆圍起來,或者,把小羊用繩子綁起來,不就行了?但小王子將這些“解決方案”一一否定:把玫瑰花圍起來,不就限制了它的生長環境?而把小羊綁起來,更不是剝奪小羊的自由?短短幾句話,突然在心裏“叮”一下響起——對我們而言自然不過的“解決方案”,原來,並不一定真的就能“解決問題”,我們爲了追求解決問題的“效率”,卻忘記了更重要的東西。《再見小王子》其實是在討論一個關於“heart”的話題——世界很大,我們去認識世界、去認識別人,心的體貼、包容和開放,比什麽都重要。就拿開頭的“膠圈”事件為例:小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什麽也要摸一摸、試一試,自然,他們有可能在這種“探索”中受傷,而作爲家長的自己,首先想到的,竟是“剝奪”他們探索世界的機會——快快拿走她手中的場刊。和我比起來,小山的朋友真正是有“heart”的,他們找到了辦法,既不用場刊遠離孩子,也不用剝奪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然而,就像那個奔赴地球、歷經曲折尋找“答案”的小王子一樣,這些劇場朋友們,也要為自己的這份“heart”付出“捨近求遠”的代價(不信?你來為近千本場刊修剪膠圈試試看)!
發生在《再見小王子》觀衆席自己身上的故事,讓我再一次認真思考劇場的意義:舞臺上的演出可以陳意高遠,但演出之後呢?那些在演出裏宣揚的訊息、宣講的道理,在真實世界裏,演出的人到底有沒有身體力行、真正信奉?如果仔細來看看自己身處的澳門社會,我們不難發現:有一邊宣揚環保訊息,一邊派印並不環保的宣傳品;有一邊說節能省電,一邊燈光冷氣浪費不停;還有一邊大談行政精簡改革、一邊繼續架床曡屋、不斷膨脹臃腫的官僚架構……這個到處自相矛盾的社會和那個有“heart”小王子的距離越來越遠,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有這一班《再見小王子》的劇場朋友,這一份可以傳承到下一代孩子身上的“heart”,實在比小王子那小小星球上僅有的玫瑰還要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