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5日星期二

嘲笑自己的勇氣




嘲笑自己的勇氣 --《五碌葛唱好澳門》◎ 李爾

藝術創作,其實就是藝術工作者對他們所身處的社會、時代作出詮釋與解讀。透過創作,他們用自己的角度、觀點來理解這個世界,而在觀看、閱讀藝術家們五花八門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也在笑聲、眼淚和思考中探知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但是在澳門,情況卻好像並非如此。

澳門藝術工作者以往的創作鮮有觸及社會問題、政治觀點、文化撞擊等現實生活中的敏感議題,更少有藝術家有能力(勇氣?)向我們的現實生活作出「一針見血」的叩問。在鄰埠香港,這一類的作品從不少見,更大多成為“票房”與“口碑”的雙料贏家。從詹瑞文的《男人之虎》、《烏里單刀》到《東宮西宮》系列、《大汗推拿》,從社會民生到政治經濟,香港的確有太多地方值得生活其中的人們去好好探究一番。但是,面臨開埠以來最為驚天動地的劇變時期的澳門小城,在一天一變、塵土飛揚的都市裡生活著的人們,卻怎麼仍然一如以往般沉默?

上個星期五(17日)晚上有緣在教科文中心一睹本地年輕人製作的《五碌葛2006唱好澳門》,終於讓我聽到久違的澳門人的聲音。《五》劇中,觀眾遇見了這樣一幫「熱血」青年:他們對許多當下正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開始說出那些憋在他們心裡、也曾經悶在我們心裡的話來,從世遺申報、東亞運動會、立法會選舉、輸入外勞,到成行成市的化妝品商店、遍地開花的便利店和賭場……在這群年輕人的舉手投足、嘻笑怒罵當中,我們突然看見,原來,澳門的年輕一代正在努力思考、認真表達。

坦白講,就舞台演出而言,《五》讓我們也看到了本地戲劇新生代的兩大問題,一、創作形式的缺乏創新;二、演員輒待在表演技巧方面接受系統及專業的訓練。綜觀這齣模仿痕跡極重的時政諷刺劇,在形式創作上,它還是沒有跳出香港同類戲劇的演繹形式,而演員們的演技稚嫩更是顯而易見,由此來看,澳門的確應該向這群有心亦有力的年輕人提供更專業、更系統的舞台技巧訓練機會。

當然,真正的問題從來也不僅僅在舞台上:為什麼這類無論在香港、台灣、內地都大受歡迎、題材豐富而取之不盡的創作,在澳門要等到今天,才由一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搬上舞台呢?面對急速多變的社會,在同樣的問題面前,我們的本地“藝術家”們就真的沒有話要說嗎?

如果我們連自嘲的勇氣也沒有,那麼,我們究竟還剩下些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