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31日星期二

(轉貼)蔡子強﹕被人針對怎麼辦?

作者﹕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2006年10月27日《明報》

暑假時因公事去了美國一趟,偷得浮生半日閒,溜了去紐約兩天,雖然只是短短48小時,也特地溜了去著名的大都會博物館一個下午,為的是要去看看那一幅心儀已久的名畫——《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之死

相信大家都知道,蘇格拉底最後是被雅典人民法庭,以不信奉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這些混帳的罪名,判處死刑。雖然他曾經有機會在法庭上放棄自己的想法,好讓自己得到其他人接納,但他最終仍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仰,寧願飲下毒胡蘿蔔汁而死。法國人Jacques-Louis David所繪的這幅名畫,正是要記下這悲壯的一幕。

英倫才子狄波頓(Alain de Botton)曾經寫過一本叫好又叫座的書,叫做《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哲學的慰藉),他針對人生不同的苦難,包括不受歡迎、無錢、遭遇挫折、身懷缺憾、失戀和困乏六方面(不幸,六樣問題我都有,所以十分喜愛這本書),分別向蘇格拉底等六位哲學家,借助靈感,好讓我們更能坦然面對人生的無常和苦澀。全書的第一章,「不受歡迎的慰藉」,也就是從這幅名畫,以及蘇格拉底這段經歷,慢慢談起的。

他說:「這位哲學家並沒有在不受歡迎和被判死刑的情況下屈服,他沒有因為其他人的抱怨而改變想法。他的信心並非來自急躁與愚蠢的匹夫之勇,而是一個較具深度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來自於哲學。哲學提供給蘇格拉底的信念足以讓他成為一個有理智、而非歇斯底里的人,並且讓他在面對不被認同的處境時深具信心。」

狄波頓作出如此的結論:「我們往往因為一句不友善的言辭,又或者諷刺性的評論,而感到難過,而忘了問自己那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這個惡毒的責難,究竟是奠基在什麼東西上?』」

「要擔憂的並不是有多少人反對我們,而是他們反對的理由有多充分。」

過去20年,我身邊不斷有朋友,因為一腔理想主義,而毅然從政,但在政海浮沉的結果,卻通常都是換回來一肚子的不忿。

從政容易動輒得咎

這也難怪,在香港從政,本來就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苦差,容易動輒得咎。傳媒都慣了從一個犬儒(cynical)、陰謀論以及民粹的角度,來看待你的一舉一動。如果你對報章的每一個標題,都那麼「上心」,從政的熱情和壯志很快便會消耗得一乾二淨。尤其是當網絡政治變得流行之後,情只有變得更糟,在那一個人人毋須負責的虛擬空間,批評更易變得野蠻和歇斯底里。

發現自己成了別人惡意針對的對象,殊不好受。我希望他們可以看看以上這本書,或許可令他們釋懷一點。

蘇格拉底死前曾預言,終究有一天,雅典會以他的方式來看待事物,結果真的如此。

狄波頓在篇末再如此說:

「這個故事鼓勵我們不要透過狹隘的陪審團其嘲弄眼光來詮釋自己不受歡迎的理由,五百名智識有限的人評斷了蘇格拉底,這些人依據的是非理性的懷疑……或許我們無法即時說服狹隘的陪審團以拯救自己,但我們可以藉由期盼後代子孫的評價得到撫慰。」

中國人亦有類似的智慧,就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想,如果把「文章」兩字換作「從政」,道理也未嘗不一樣。

沒有留言: